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察股觀經/如何看待股樓結構性牛市?\李迅雷

時間:2025-09-16 05:02:19來源:大公报

  圖:上海樓市成交中,以豪宅最為活躍。

  2016年以後,「結構性」一詞開始逐步流行起來,出現最頻繁的莫過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事實上,A股其後每次上漲都是集中於少數板塊,被稱之為結構性牛市。樓市也不例外,統計局公布的全國70個大中城市數據,已經不再是普漲了。

  如果把中國與日本房地產長周期的見頂時間作比較,中國為2021年,恰好比日本晚30年。日本1995年的時候,東京市區房價比1991年下跌了50%以上。但上海2025年房價相比2021年的跌幅約30%,比當年的東京跌幅明顯要小。

  豪宅市場一枝獨秀

  從統計數據來看,上海樓市成交最活躍的是高端產品。據業內保守預計,今年上海總價3000萬元(人民幣,下同)以上新房全年成交金額將突破1000億元。其中,頭部標桿項目對市場的帶動作用非常明顯。

  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後,東京高端住宅價格走過了從暴跌到緩慢復甦,最終再創新高的曲折歷程。如今東京的房價雖已突破30多年前的最高點,但如果剔除通脹因素,則仍沒有超越歷史高點。

  為何以上海為首的中國一、二線城市,核心區域豪宅還十分走俏呢?究其原因,主要為三方面:

  首先,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已經步入後期,大部分城市出現人口淨流出,但大城市化進程則方興未艾。這是與日本有明顯區別,因中國大城市長期實施戶籍管控,人為減緩了大城市化進程,但大城市所擁有的教育、醫療、文化娛樂等優勢仍非常突出,吸引外地居民不斷遷入。東京的人口佔日本城市人口30%以上,首爾人口佔韓國城市人口25%以上,巴黎人口佔法國城市人口20%左右,而上海人口佔中國城市人口不足3%。

  其次,中國當前的收入差距比90年代的日本要大,因為日本是發達國家中貧富差距最小的國家之一。中國近年來官方沒有公布基尼系數,但從國家統計局的抽樣調查數據表明,高收入群體與低收入群體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在11倍左右,全國的高收入群體正在向一線城市集聚。

  第三,當前中國面臨持續的「資產荒」現象。譬如,10年期國債收益率大幅低於名義GDP增速的現象一直存在。在存款利率不斷下行的趨勢下,利率債的收益率也不斷下降,太多的資金去追逐少量的優質資產。而富裕階層的債務水平總體較低,在缺乏高收益投資機會下,購置豪宅也是一種資產增值手段,因為全社會投資回報率在下降。

  數據顯示,1至7月全國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4%,銷售額下降6.5%;房地產銷售價格重回下行區間。特別是第二季度以來,一線城市二手房銷售價格再度出現環比下降。可見中國房地產整體低迷的局面並沒有改變,但小部分大城市的豪宅市場卻一枝獨秀。

  日本的房價指數從1991年最高點回落,到2010年以後才回升,即下跌了19年。那麼,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何時能回升呢?不知道答案,但總人口的下降、人口老齡化加速和城鎮化進程放緩卻是不爭的事實。但以上海豪宅的強勢崛起的現象,倒是值得我們反思:上半年民間投資增速為負,房租繼續下行,住戶存款大幅上升,到今年7月末,餘額已經超過160萬億元。那麼核心地段豪宅價格的上漲,是否源於「稀缺資產荒」?

  今年全球股市表現還不錯,特朗普的關稅大棒高高舉起、輕輕落下,資金似乎在這樣的預期差中獲得了信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此也上調了全球GDP的增速。中國上半年經濟增速略超預期,A股同樣是在4月份以後開始走強。

  有人擔憂A股的融資規模已經超過2015年的最高點了,市場出現過熱風險。但事實上,融資餘額佔流通市值比例(2.49%)遠低於2015年峰值(4.7%),顯示槓桿風險可控。還有樂觀者認為大量銀行存款將搬家到股市,但當前中國房地產周期處在下行階段,居民部門和民營企業的槓桿率水平都在下降,即民間縮表的背景下,期望股市全面走牛不太現實。

  而當前科技股的走強卻有人工智能(AI)時代的大背景,8月下旬科創50指數快速拉升,最高在8月28日上漲至1364.6點,相較7月底漲幅達30%,PE估值也從7月底的144倍附近拉升至190倍,再創上市以來新高。9月初(截至9月5日)科創50回落至1268點,市盈率回落至177倍。

  科創50指數的市盈率大約是納斯達克指數市盈率的4倍以上,這是否意味着A股投資者對中國科創板前景的極度樂觀呢?此輪科技股行情的核心驅動力主要集中在AI算力和硬件產業鏈,電子行業今年上半年整體盈利增長23%。如果不看市盈率,單純看成長性和市場對它們的追捧,應該還是符合邏輯的。

  科技等新興產業領跑

  目前科創板塊市盈率偏高,是否一定存在較大泡沫呢?這需要專業人士來回答。由於傳統估值體系的局限性,現行PE、PB等財務指標難以反映科技企業的研發投入價值和技術壁壘,2024年科創板企業平均研發費用率達11%,顯著高於主板,但估值溢價僅30%,未能充分體現創新價值。

  此外,科技板塊與經濟周期的一定背離性:傳統經濟周期中,科技板塊作為成長股,往往在流動性充裕、風險偏好較高的階段(如復甦早期及繁榮期)表現較好。但當前全球經濟面臨增速放緩、高利率環境等挑戰,科技板塊的強勢表現,更多反映了市場對新質生產力及未來產業的長期樂觀預期,甚至呈現出一定的「防禦性成長」特徵。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過去十年來經濟轉型還是非常明顯的。例如,過去A股中,僅銀行業的利潤總額就要佔到全市場的40%左右,金融加地產的利潤要佔全A股的50%左右。十年過去了,截至8月25日收盤價計,新興產業(電子、通信、計算機、汽車、電力設備)合計市值34萬億元,佔A股總體的30.2%,三大傳統行業(銀行、非銀、房地產)合計市值24萬億元,佔A股總體的21.0%。對比2015年底,新興產業合計市值翻3.6倍,而三大傳統行業合計市值只增加60%。

  當前可能正處在新一輪技術革命(以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技術等為代表)的導入期到擴展期的過渡階段。這一階段的技術突破和產業化初步落地,能夠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對抗傳統經濟周期的下行壓力。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位居第11位(2024年),是2010年以來創新力上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中小市值公司獲青睞

  因此,本輪一開始以估值水平提升驅動(存款利率下行)為特徵的慢牛行情,已經轉變為以高成長預期驅動為特徵的結構性牛市。存在即合理,屢創歷史新高的美股同樣具有鮮明的結構性牛市特徵,如從2010年至今,頭部的12.5%美股上市公司貢獻了幾乎美股總市值的淨增長,而剩餘87.5%上市公司的市值合計則沒有變化。

  A股市場的結構性牛市與美股相比,仍然存在兩大明顯的不同,一是A股的交易集中在中小市值公司上。2024年A股交易額中,市值300億元以下的佔比高達63.4%,而美股只佔7.1%;A股市值1000億元以上的交易額佔比只有17.7%,而美國高達81.3%。以上說明A股投資者偏好投資盈利能力不強的中小市值公司,而美國恰好相反。

  二是A股投資者總體更喜歡講故事,而不是講估值。如美股「七巨頭」儘管被投資者追捧,但估值水平並沒有過於離譜,去年平均市盈率逾40倍,今年降至33倍左右。但A股的中報業績並沒有那麼驕人,整體增長2.5%,不足GDP增速的一半。其中創業板公司淨利潤1505億元,同比增長11%;科創板、北交所淨利潤增速分別為4.9%和6.08%。

  目前中國的AI企業,究竟是一路高斜率向上,還是會曲折向上,不好預測。有人擔心像2000年的互聯網企業早期,如何來獲得利潤的高增長?應用場景、盈利模式還處在探索中。隨着美國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破滅,2001年A股也出現了整體下跌,但互聯網泡沫的破滅,並沒有妨礙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形成,例如智能手機的普及,一批互聯網大廠的市值紛紛過萬億元。它們不僅顛覆了傳統零售模式,而且還開創了新金融來挑戰傳統金融。

  那麼,以AI、機器人、創新藥等為代表的科技企業是否也會在經歷一次大洗牌之後,形成新的商業模式,一批企業拔地而起,走上規模和盈利高增長之路?世事難料,一場結構性狂歡之後,究竟是曲終人散,還只是一首序曲的落幕,好戲還在後頭。

  (作者為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