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想不到,英格蘭有大片土地是由埋藏在地下上億年的巨大白堊岩所構成,其由來和象徵意義更是鮮為人知。
曾經有英國電視台的知識問答節目,提到倫敦市中心一個名叫chalk farm的地鐵站歷史,有人猜測此地當初可能是粉筆產地,結果鬧出笑話。實際上,英文Chalk是指白堊岩,一種柔軟、白色、多孔的沉積性石灰石,似乎與粉筆又有點沾邊。而地鐵站名字的來歷與白堊岩不無關係。按英國地質調查局的地圖,白堊岩在英格蘭分布廣泛,從約克郡東海岸開始,沿着崎嶇的海岸蜿蜒而下,直插到內陸地區的南部,白堊岩以索爾茲伯里平原為中心,放射狀延伸出四個巨大的山脊。以倫敦市中心的牛津街為例,從混凝土、黏土、沙子和礫石依次向下,有一塊巨大的白堊岩躺在黑暗中,就像一座地下冰山,最厚的地方達到二百米,因此該街區又被稱為「白堊懸崖」,借喻同樣以白堊岩聞名的英國景觀七姊妹懸崖。
據史料記載,一八二二年比利時學者奧馬利達魯瓦創造了白堊紀一詞,來源便是英吉利海峽兩岸的白堊層,其英文Cretaceous源自拉丁語Creta,是白堊土或石灰的意思。按地質學家的說法,大約一億年前,當地球進入暖化期,海平面迅速上升,大片陸地消失在海浪下,這個階段便是白堊紀。通過對今天發現的白堊紀地質研究判斷,當時水中充滿數十億種稱為球石藻的微生物,在牠們死後,其骸骨沉入海水中,數量之多以至於有些地方的海洋變成了乳藍色。在海底,微生物的骸骨堆積起來形成軟泥,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軟泥逐漸壓實和硬化,最終轉化為白色岩石。
對於白堊岩的真實外觀,英國作家海倫.戈登在《深時筆記:穿越我們過去與未來世界的旅程》一書中描述,它是中等硬度、淺灰色、塊狀的,並且能從中分辨出死去的海洋生物,如果將石頭分成兩半,會露出棕色的管狀蠕蟲、像腳趾甲一樣的腕足動物外殼,以及菊石的完美螺旋狀。書中寫道:走在白堊岩的表面,近距離觀察,土壤呈現淺灰色且乾燥,踏上的腳印看起來就像在月球上一樣。腳下的小路是淺棕色的,薄薄的表土被風吹走的地方,變成了亮白色。
另一位英國作家尼古拉.切斯特在《鄉村日記》中也描寫了白堊岩的獨特之處:六月,白堊岩上的夜光最明顯,如夢似幻。黃昏時分,我順着小路往下走。從這裏到繁榮農場的老巷,看上去是用混凝土鋪設的,但實際上是磨損已久、用蹄子錘打、車輪硬化的白堊岩,比柏油路面還要堅硬,而且光滑,帶有微弱的藻類水彩光澤。這裏的土壤非常薄,白色的骨頭透過綠色的皮膚閃閃發光。
儘管白堊岩在英國較為常見,但很長一段時間並未被人們重視。一八一五年,有「英國地質學之父」稱號的威廉.史密斯繪製了第一張全英國家地質圖,顯示了煤炭、石油、銅和錫等礦藏分布,幫助塑造了英國工業革命的發展,但圖中唯獨對白堊岩沒有太多闡述,因為它的經濟和利用價值不高,甚至由於太軟而不能用作建築材料,因此沒有必要詳細地研究它。
隨着人類科技不斷進步,白堊岩的價值也逐漸得到體現。以修建英吉利海峽隧道為例,由於白堊岩硬度不高,是最適合隧道挖掘的地質層之一,工程師盡可能選擇白堊岩層來規劃最佳穿越路線,為此節省了數十億英鎊,包括英國北方高速鐵路等交通系統,都是在白堊岩中挖掘隧道。同時白堊岩因具有高度滲透性,不僅有着巨大的含水層,還充當了天然過濾器,由它排出的水是理想的飲用水。自來水公司為此專門尋找流過白堊岩的水源。此外,英國盛產的氣泡酒(Sparkling Wine)也離不開白堊岩,其不僅適合釀酒的葡萄品種生長,因石灰岩質洞穴終年低溫,也有利於釀酒的酵母保持活躍。比如英國北丘陵的白堊地質與法國東北部香檳產地極為相似,北丘陵葡萄園現在每年生產近一百萬瓶葡萄酒和氣泡酒。
有趣的是,儘管白堊岩分布在英吉利海峽的兩岸,法國也有一組陡峭的白色懸崖,當地人稱之為Côte d'Albâtre(雪花石膏海岸),但英國人卻常常認為白堊岩是自己獨有的,在明信片和茶巾上,白堊岩風景圖案總表現出一種獨特的英倫風情,折射了英法在文化上的糾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