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真正市況差的時候,是業主不計價放售仍乏人問津,但目前樓市並非如此。
在過去十多年的樓市繁榮期,很多物業投資老手憑藉低息環境下積極進行投資;由於借貸成本低廉,他們都傾向持貨量大,現金比例偏低,而其身家亦跟隨樓市迅速膨脹,可謂「時勢造英雄」。隨着樓價在這幾年自高位回落,加上利率急升,資金壓力湧現,昔日的投資者很多都面臨困境,必須積極「減磅」,甚或「壯士斷臂」。
近年樓市疲弱,這些投資者在高息壓力、物業貶值及銀行call loan下,無奈選擇蝕讓離場。而媒體亦頻頻報道他們低價出貨的消息,即使樓市近月略見回穩,蝕讓退場的個案仍然屢見不鮮,惹人關注。
但大家細心想想,每宗蝕讓個案的反面,其實也是新資金成功入市的例證。成交本質上是雙向的,有人被迫低價沽貨,則有人看準時機、低價吸納。若無新買家進場,這些交易根本無法完成。傳媒及社交平台往往集中報道賣方的蝕讓幅度,甚至有意無意地營造「樓市無底」、「跌市持續」等負面效果,卻忽略了市場上仍有資金在靜靜部署,趁低吸納。當大眾仍在「看戲」之際,部分資金早已在市場「尋寶」成功。
租金回報吸引投資者
須知道,這些蝕讓個案通常是長期壓力累積的結果,業主經過多番考量才作出決定,或是銀主完成收樓及放售程序後成功套現,並非突如其來跳船行動,更不應被視為市場崩潰的信號。
筆者認為,這些個案反映樓市資金流向的重組,以及投資者結構的更替,而不是什麼的「市況差」、「投資者唔睇好」等等。真正市況最差的時候,是業主不計價放售仍乏人問津,但目前樓市並非處於此等境況,反而成交持續活躍,樓價亦明顯穩定下來。
過去幾年能保住現金的投資者,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現正積極部署,準備吸納低價資產。現階段入市,不但可用相對低位購入心儀物業,亦無需面對進一步大跌的壓力。即使短期樓價未必有明顯升幅,但在租金持續高企的環境下,只要有能力持貨,租金回報已具吸引力,屬穩健投資。
現時正值新舊資金的交替,舊資金退場,新資金進場,而樓市亦正處於結構重整的周期。只要具備眼光與果斷,不隨波逐流,在這個交錯時代中,投資者絕對可找到具潛力的投資機會。
(作者為利嘉閣地產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