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美國與其他貿易夥伴,包括日本、歐盟的貿易談判仍面臨較大阻力。圖為美國加州奧克蘭碼頭。
美國跟英國達成的貿易框架僅覆蓋有限內容、缺乏細節,美國總統特朗普急於宣布該協議,可能主要是為了展現美國在關稅談判上的進展,從而安撫選民及金融市場。可以作為佐證的是,英國首相斯塔默表示,原本沒有計劃在5月8日宣布一項貿易協議。
美英達成協議有其特殊性,他國難以簡單複製。
其一,英美長期以來存在特殊戰略夥伴關係,且斯塔默與特朗普維持了較好的個人關係。儘管斯塔默在擔任反對黨領袖期間,曾經對特朗普持批評態度,但自2024年成為英國首相後,他迅速調整立場,主動與特朗普建立溝通渠道。此外,英國與美國的自由貿易協議談判已經持續數年,達成協議的難度也相對更小。
其二,英美兩國均為貿易逆差國。與歐盟及日本等美國其他「盟友」不同,英國與美國一樣,均為長期貿易逆差國,美國和英國分別自1975年、自1982年以來均未錄得年度貨物貿易順差,而日本和歐盟則大部分保持順差。2024年美國錄得貿易逆差12023億美元,英國錄得逆差2890億美元,歐盟錄得順差1600億美元,日本則僅錄得逆差350億美元。
其三,美國對英國為貿易順差,且金額較小。2024年美國自英國進口規模為681億美元(佔總進口額的2%),對英國出口為799億美元,對英國順差規模為118億美元,因此達成協議的難度較小。
其四,英國關鍵商品對美出口總額較小,或對美國本土供應商衝擊較小。結合美國與他國貿易談判訴求、製造業回流的目標以及對特定行業的保護性關稅來看,美國較為關注的關鍵出口產品為能源、鋼鋁、汽車、農產品及軍事設備。2024年,英國對美國能源、鋼鋁、汽車、農產品四項出口總金額分別為32億、13億、115億、2億美元,分別佔同品類美國總進口的1.3%、1.2%、3.0%、0.3%。這四項出口佔美國總進口的比例較低,且對美國本土供應商衝擊較小。
展望未來,美國還可能與印度達成類似英國的貿易協議框架。印度在美國進口中佔比僅為2.7%,美國對印度的逆差規模僅為457億美元,低於中國、歐盟、日本、越南等國。
此前媒體多次報道,美國與印度之間的談判進展較快,印度一度被認為可能率先與美國達成協議。例如,美國副總統萬斯在4月訪問印度時宣布,美國已與印度達成第一階段協議;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也表示,印度可能成為下個達成協議的國家。
根據外媒報道,印度提議將自美進口的關稅從13%左右大幅降至4%以下,涵蓋所有產品類別;作為交換,印度希望美國為其珠寶、紡織品、化工和農產品等關鍵出口行業提供優惠市場准入,並對其出口產品實施全面的關稅豁免。此外,印度還提議放寬對美國高價值商品(如飛機、豪華汽車和醫療設備)的出口規定,並尋求在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和半導體等領域獲得與美國主要盟友(如英國和日本)同等的待遇。筆者預計,美國與印度達成的協議將是類似於英國的貿易協議框架,全面的貿易協議需要更長時間進行談判。
日以美債作籌碼
然而,美國與其他貿易夥伴,包括日本、歐盟的談判仍將面臨較大阻力。美日貿易談判在關鍵領域仍存在顯著分歧,尤其是在汽車關稅和農業產品進口問題上,日本甚至一度提及將美債作為談判籌碼。日本首相石破茂呼籲全面取消美國施加的汽車關稅,但從英美貿易協議可以看到即使在配額內的汽車,仍然保留了10%的汽車關稅。此外,美國要求日本開放農業市場,特別是大米進口,而日本國內對大米進口實施較為嚴格的保護。
歐盟與美國的談判目前陷入僵局。針對美國的對等關稅,歐盟提議:降低關稅(例如工業品零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增加歐洲對美投資、在應對不公平競爭等戰略挑戰方面加強合作,以及購買更多美國商品,但上述提議尚未得到美國的回應。
與此同時,歐盟也在準備反制措施,並向世貿組織提出訴訟。5月8日歐盟公布了對美國反制計劃的細節,包括對價值950億歐元(1080億美元)的美國出口商品加徵關稅,主要是針對工業產品,包括飛機、美國汽車和波本威士忌。
(作者為華泰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