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鏈能講堂/特朗普幣挑戰金融監管\付饒

時間:2025-05-01 05:02:09來源:大公报

  圖:「政治權威+加密幣」模式在缺乏透明度與信息披露的基礎上,極可能引發一場新型的「加密金融危機」。

  近日「特朗普幣」官方網站發布信息,邀請持有者出席在弗吉尼亞州斯特林特朗普國家高爾夫球俱樂部舉辦的晚宴,並宣稱前25名報名者將獲得額外的VIP接待及白宮特別行程。公告還指出,如特朗普本人無法出席,參與者將獲得限量版NFT作為替代「補償」。考慮到特朗普近期頻繁出席各類高額募款活動──如4月24日舉行的每位100萬美元私人晚宴等,分析認為其出席可能性較高。

  晚宴公告發布之後,特朗普幣價格在短時間內飆升60%,市值暴增超過1億美元。筆者認為,在加密市場尚處灰色地帶、監管框架尚未完善之際,將政治權威與去中心化資產結合的嘗試,或為未來「政治加密泡沫破裂」埋下隱患。

  今次以晚宴為名為代幣持有者提供激勵,無疑觸碰了政治倫理與金融監管的敏感地帶。儘管特朗普幣團隊一再強調該活動「並非募款」,也未通過官方競選平台收取對價,但該行為仍被多位法律專家視為對美國《選舉法》、《證券法》及《總統倫理法》的潛在挑戰。

  民主黨參議員克里斯.墨菲在社交平台上公開批評稱:「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公然的總統腐敗行為。」一方面,這種機制可能讓普通投資者誤將特朗普幣視為「通往權力中心的門票」;另一方面,該模式若被濫用,無疑將為更多「影子融資」和非法游說提供操作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有跡象表明特朗普幣的部分投資者為非美國籍機構或個人,這可能進一步觸發「外國干預選舉」或「境外資金非法影響美國政治」之嫌。若缺乏明確的監管指引與法律邊界,未來類似事件的風險不容低估。

  此外,特朗普幣的大多數流通代幣實際由特朗普家族旗下公司(如CIC Digital LLC)或相關信託實體所持有,合計掌握流通供應量的80%。一旦出現集中拋售,將可能對市場造成劇烈衝擊。這種集中度高、信息披露不透明的市場結構,使得「市場操縱」的質疑難以迴避。若發生在受監管的金融市場,該行為極有可能觸及操縱價格、利益輸送等違法邊界。

  政治人物影響力與去中心化資產相結合,確實拓展了加密市場的外延。從阿根廷總統哈維爾.米萊在競選期間推廣LIBRA代幣,再到特朗普幣,及至多位州長、議員試圖推出「治理代幣」或「州級穩定幣」,發幣模式正在加速從舞台邊緣走向中心。隨之而來的,不僅是價格暴漲,更是信任的透支。

  以LIBRA為例,該代幣一度吸引了超過80萬名投資者,涉及資金超過3億美元,最終卻因項目方跑路和米萊團隊「撇清關係」而導致2.5億美元投資損失,引發刑事調查。這一案例證明了「政治+加密」的組合缺乏治理機制與權益保障,極易成為短期投機與泡沫製造的溫床。

  從風險角度看,「政治+加密」存在三重隱患:一是對投資者保護機制的摧毀;二是對公眾政治信任的損害;三是對監管體系合法性的挑戰。一旦這種模式在缺乏透明度與信息披露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極有可能引發一場新型的「加密金融危機」。

  破壞投資者保護機制

  回到傳統經濟領域,本周多項數據表現不佳,進一步加劇了全球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一方面,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4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下滑至49.0,低於榮枯線,主要受美國政府針對中國產品實施145%高關稅政策影響。關稅壓力迫使部分製造商延遲訂單,出口訂單連續兩月下滑,對製造業造成實質性打擊。

  另一方面,美國4月消費者信心指數降至86.0,創下2020年5月以來最低水平。連續五個月的下滑反映出消費者對未來經濟的擔憂情緒持續加劇。配合通用汽車、聯合包裹等美股權重企業下調或取消2025年財報指引,表明企業對未來盈利能力與經濟增長預期轉為謹慎。

  綜合來看,在地緣政治衝突、貿易摩擦與貨幣政策不確定性交織的背景下,全球經濟或將進入「政策失效、市場自救」的新階段。在此背景下,「政治加密貨幣」所帶來的金融創新,若無法在法律和倫理框架下得到有效治理,反而可能成為加速系統性風險積聚的催化劑。

  特朗普幣及其衍生事件正成為加密貨幣與政治博弈的新起點。從表面看,這似乎是數字資產生態的一次顛覆式創新,但筆者認為,其背後所隱含的合規風險、道德爭議與市場操縱潛力,已遠遠超出普通投資者可承受範圍。

  在加密資產逐步進入主流金融體系的今天,如何設立清晰的邊界、制定可行的法規,是擺在監管機構和整個行業面前的緊迫課題。正如所有新生事物一樣,只有在規則中成長,才能走得更遠。特朗普幣是一場風暴,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加密世界向主流邁進時不可忽視的結構性隱患。

  (作者為香港國際新經濟研究院執行董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