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馬來西亞的經濟轉型經驗,值得後發國家學習,特別是中等經濟體,亟待探索適合自身國情的發展模式。
馬來西亞已經跨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而且經濟長期保持中速增長,成為多元化新興工業國家。國際機構預測,馬來西亞最早將在2025或2026年成為高收入國家。馬來西亞國家銀行預計2024年的經濟增長在4%至5%之間。展望前景,雖然馬來西亞實現經濟較高增長的難度較大,但只要連續保持4%至5%的穩定增速,成為高收入國家的目標可期。
馬來西亞是東盟創始國之一,過去40餘年的經濟增速保持較強的穩定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1980至2022年馬來西亞的實際GDP平均增速約5.6%,僅4個年份出現負增長。馬來西亞的經濟轉型取得成功,探索出適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堅持工業化路線,立足於發展製造業,不吝於學習借鑒先進工業國的成功經驗,不斷更新經濟改革政策,適應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國際國內形勢。
馬來西亞經濟轉型有三點經驗啟示。一是採取務實策略,充分利用外部有利環境。二戰前馬來西亞經歷殖民經濟時代,工業化比較初級。1950年代末期馬來亞聯合邦宣告獨立,其後獲得自治地位,至此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開始步入正軌,1960至1970年代工業基礎迅速建立,為1980年代的經濟高增長打下了基礎。1970年代,馬來西亞最早主張設立東盟,採取「抱團取暖」的方式構建和平穩定的外部發展環境,在東南亞一體化進程中發揮了積極引領作用。1960年代以來,馬來西亞一貫採取比較務實和克制的外交策略,一方面積極發展周邊睦鄰友好關係,推動東盟一體化發展,在地緣政治、軍事安全以及外交領域爭取更大的話語權,另一方面依託東盟發展全球多邊外交,拓展與全球主要經濟體多邊及雙邊經貿關係,東盟國家、中國、美國、歐盟和日本是其主要貿易夥伴,佔比約68%,中國更連續14年成為馬來西亞最大貿易夥伴。
重視製造業 貨幣政策穩健
二是穩步推進經濟改革,重視發展製造業。馬來西亞的經濟長期維持中速增長,主要在於多次成功的經濟轉型。和多數後發國家的工業化路徑一樣,馬來西亞主要依靠外貿出口並吸引外部投資實現工業化,致力於建立多元的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先後提出「新經濟政策」、「2020宏願」、「國家發展政策」、「多媒體超級走廊」、「生物谷」等計劃。在不同時期,馬來西亞所實施的經濟政策相對穩健,幾乎沒有出現類似拉美國家的激進改革,而且秉持着穩健務實的轉型基調。很重要的一點,馬來西亞的製造業增加值保持在高位,2022年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23.39%,高於印尼和新加坡。2018年10月,馬來西亞啟動國家工業4.0計劃,旨在推動製造業及其相關服務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2023年9月公布新工業總體規劃(NIMP 2030),加快推動製造業轉型,廣泛布局電子工業、綠色可再生能源,同時加大汽車產業發展,計劃到2030年實現電動汽車銷量佔比15%,到2040年將這一比例提高至38%。
三是堅持穩健的宏觀政策,外債規模總體不高。近年馬來西亞主張「去美元化」,倡議建立亞洲貨幣基金組織,表明其相對獨立的宏觀政策立場。作為後發國家,馬來西亞的外債規模不高,償債能力較強,外匯儲備有餘,具有比較充足的宏觀政策空間。一方面,馬來西亞常年保持一定的貿易順差,2022年的順差約512億美元,同期外匯儲備約1026億美元,佔GDP的比重約25.2%,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另一方面,馬來西亞的外債較少,2022年其總外債佔GDP約75.7%,規模不高,且償債能力較強。從財政赤字看,馬來西亞的財政政策傾向於預算平衡,預算雖有擴張,但預計2024年財政赤字佔GDP的比例為4.3%,而2023年為5%。貨幣政策方面,馬來西亞通脹比較溫和,甚至長期處於較低水平,因而貨幣政策相對穩健,保持適度的寬鬆。
科技投資與現代基建需提高
至於馬來西亞經濟轉型面臨的兩個主要問題。其一,中高端製造業發展相對薄弱,科技投資存在不足。馬來西亞雖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製造業體系,但主要局限於傳統的電子工業、石油、天然氣以及橡膠等製造業領域,部分屬於中低端製造業,過去這些行業對擴大出口具有重要貢獻,但隨着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演進,中高端製造業的需求快速增長,周邊國家的製造業廣泛興起,馬來西亞的傳統製造業優勢逐漸被周邊國家所部分替代,而馬來西亞的先進製造業發展比較薄弱,科技投資也存在嚴重不足,很難支撐未來的經濟增長。比較而言,不少中等經濟體遭遇此類問題,製造業萎縮後出口產值下降,進而拖累經濟增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從現代產業轉型來看,馬來西亞在科技投資的支出相對偏低,距離實現大規模產業轉型升級還需要更大力度的投資,製造業的「含金量」仍有提升空間,而且未來要實現更高的增長目標,還需要盡快彌補科技產業的短板。近年來,馬來西亞提出從科技使用國轉型科技創新國,從技術含量低的製造業轉型成技術含量較高、附加值較高的產業,有望擺脫經濟增長瓶頸。
其二,現代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未來有較大提升空間。馬來西亞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具備比較好的基礎,交通物流體系相對完善,而且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走在前列,為未來數字市場發展奠定基礎。但是,馬來西亞在現代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缺乏必要的資金、技術以及管理經驗,雖有發展數字市場和跨境電商等機會,但囿於現代基礎設施連通性缺乏,前期中馬合作的基礎設施投資項目也受到多方阻力而延期。早前馬來西亞提出「東海岸鐵路計劃」(ECRL),意在促進沿線交通便利化,但總體進展緩慢。同時,隨着馬來西亞製造業發展以及城市人口加快擴張,國內的電力需求激增,迫切需要加強電力生產投資。馬來西亞宣布未來5年為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約844億元的財政支持,落實「國家光纖化和連接計劃」(NFCP),將為經濟轉型帶來新的機會。
未來發展前景方面,多年來,馬來西亞對內深化市場改革,提升政府行政效能,保持政策的靈活務實,積極發展工業化,搶抓全球化發展紅利,對外推進東盟一體化,提升東盟的國際影響力,使其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這些有益的經濟轉型經驗助推馬來西亞的經濟模式走向成熟,值得後發國家學習,特別是中等經濟體,亟待探索適合自身國情的發展模式。相較於其他中型經濟體,馬來西亞的內外發展環境較好,一方面擁有獨立的外交政策,背靠東盟,長期以來的自主性賦予其更加開放的經貿政策,將繼續吸引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投資者擴大在馬來西亞投資,另一方面經濟發展韌性較強,增長潛力較大,發展前景可期,未來通過產業升級,將後發優勢轉變為比較競爭優勢,將能夠實現既定增長目標。
明年有望成為高收入國家
但是,馬來西亞國內市場較小、經濟對外依存度較高,未來經濟增長將面臨地緣政治等不確定性。未來需要從三個方面發力:一是完善國內交通和物流體系,構建全方位的交通物流網絡樞紐,並加快數字基礎設施投資布局,為未來的數字市場和跨境貿易創造便利,拓展數字貿易和服務貿易新優勢;二是着力推進現代產業升級,促進傳統電子、石油以及橡膠製造業轉型,加快新能源以及先進製造產業投資,擴大高科技投資規模,挖掘中高端製造業發展潛力;三是增加綠色科技和可持續項目投資,推動能源轉型,推動經濟社會和生態可持續發展。
如果按照人均GNI(國民總收入)年均5.5%至6.5%的增長速度,預計2025年左右馬來西亞的人均GNI(2022年1.1萬美元)有望達到世界銀行2022年設定的「高收入國家標準」。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