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察股觀經/市場不存在「確定性機會」\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李迅雷

時間:2022-11-11 04:24:46來源:大公报

  圖:中國GDP增速儘管相比過去有所回落,但還是比歐美要快不少。

  經常讀到「在不確定性市場裏尋找確定性機會」這類文章,筆者對此思考許久,覺得這一表述可能存在邏輯缺陷。因為確定性機會一般是指100%發生概率,或代表着穩賺不賠的投資機會,假設資本市場裏存在這樣的機會,那豈不是可以躺贏?事實上,不確定性才是市場的特徵,如果確定了,市場就不存在了。

  在諸多的不確定性中,筆者想討論其中的三個問題:

  一、股價真的包含預期因素了嗎?

  俗話說,買股票就是買未來。那麼,股價應該包含了對未來預期。既然包含了對未來預期,那麼,股價為何還會大幅波動呢?一種合乎邏輯的解釋,就是存在「預期差」。也就是說,未來存在不確定性,投資者會根據最新獲得的相關信息而調整對資產價格的預期。於是,投資者在大部分時間裏所做的事情,就是不斷根據各種信息來判斷資產價格的短期或長期走勢,以便作出買或賣的決策。但事實上決策往往很難,因為不知道預期因素是否已經包含資產價格中(price in)了。

  例如,10月13日,美國勞工部公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數據,CPI和核心CPI的環比數據均超預期,說明美聯儲加息和縮表的效果並不理想,未來還將提高加息的幅度。為此,大家普遍預期股市要大跌,但股市卻先跌後漲,最終道瓊斯指數以接近3%的漲幅而收盤。之後的一個看似「合理」的解釋是,市場的預期因素已經包含在股價中了。但隨後的十三個交易日內,道瓊斯指數繼續上漲,累計漲幅在12%以上。

  事實上,當前美國通脹形勢還是比較嚴峻的,俄烏衝突也沒有緩解跡象,但為何美股就能持續反彈呢?有哪些「確定性」的預期來支持股市反彈呢?事後找原因是容易的,因為已經過去的都成為歷史,而歷史是確定的。

  從歷史中看,股息收益是美股最穩定且貢獻最大的長期回報率來源;企業盈利增速是美股收益率的第二大來源,如果進一步拆分,通脹對盈利增速的貢獻超過了企業實際盈利增速,且實際盈利增速具有很大的波動性;估值對美股長期收益率的貢獻最小,卻也是最大的波動來源。

  問題在於,美國股市回調至今,標普500的市盈率水平仍然在20倍以上,而股息率卻只有1.66厘,顯然存在高估。那麼,這被高估的估值水平,是否已經反映了未來對通脹回落的預期,或者美聯儲終止加息和縮表的預期?顯然,我們必須通過假設讓「確定性機會」顯現出來,如美聯儲明年年初停止加息等。但問題是,我們並不能來確保這一定會發生。畢竟,影響通脹的因素太多了,不存在所謂的「確定性」。

  總之,當前的股價是否已經包含了預期因素,可能永遠會爭執不清。也就是說,確定性的機會或風險是否已經反映在股價裏了,沒有定論,既然沒有定論,那麼,確定性的機會就不知道究竟有還是沒有。

  二、低估值資產存在確定性機會嗎?

  三十年前,A股上市公司很少,尤其是上海還處在「老八股」時代,所有股票的市盈率沒有低於50倍的,有的甚至近萬倍,可能是全球股票最貴的市場。如今,5倍市盈率的股票也很多了,A股市場不知不覺中已成為全球估值水平偏低的市場之一。

  就中國經濟而言,儘管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相比過去已經顯著回落,但還是比歐美要快不少,但A股市盈率水平已經明顯低於歐美股市。截至10月末,滬深300的平均市盈率已經跌至10倍,股息率接近3厘,但中國的1年期存款利率只有1.5%;而美國的標普500指數對應的平均市盈率為20倍,股息率也只有1.6厘,美聯儲的基準利率水平是3厘至3.25厘。

  因此,從經濟增速、通脹和利率水平等角度看,A股市場目前處在明顯低估中。在被低估的股市中,配置其中的高股息率、低市盈率的權益資產,應該不難做到,從理論上講具有較寬的「護城河」。但是否就一定可以獲得利差收益呢?未必,而且風險也未必小。例如,恒生指數對應股票的平均市盈率為7.4倍,股息率高達4.9厘,成為全球估值水平最低股市。不少H股的股價水平只有其A股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估值水平已經如此之低了還「跌跌不休」,哪有護城河可言?

  反觀過去的「老八股」,儘管三十年前的市盈率水平高得離譜,但筆者曾經在2017年做過一個統計,1991年至2016年這二十五年間,老八股的平均股價上漲了230倍,即每年平均漲幅超過24%,遠勝美國「股神」巴菲特的投資回報率。為何會出現如此結局呢?是因為A股市場在發展之初的「稀缺性」導致的,A股相當長時間內沒有退市機制,於是「老八股」不斷被借殼和資產重組,由此提升了估值水平。

  如今,隨着註冊制的實行,A股市場的融資規模居全球前列,「稀缺性」消失了,一、二級市場的套利空間收窄了。於是,從過去兩年看,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顯著下降。如果不能判斷出預期何時轉強的話,那麼低估值資產「估值提升的確定性」從何而來呢?

  三、能算出確定性的發生概率嗎?

  境內外有關預測股市的方法花樣百出,但據此方法能預測準的幾乎沒有。即便偶爾預測準了,可能也是運氣。影響股市波動的因素太多,有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因素,也有宏觀政策面等因素,更難琢磨的是投資者情緒因素,而且因素都很難量化。也就是說,不可能構建預測模型。

  此外,行業的變化同樣會受到景氣周期、外部環境和政策等影響,依然存在不確定性;上市公司本身盈利模式也會遇到同行競爭、周期性變化及各種意外事件的影響。總之,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給估值帶來不確定性,加上投資者風險偏好與風格偏好的變化,更是讓資產的估值顯得撲朔迷離。

  假設影響股市走勢的只有三大因素:宏觀環境因素、估值因素和心理因素,仍然無法來判斷哪個因素的好轉會帶來確定性的機會,首先遇到的難題是如何來確定三者影響股市走勢權重,因為股市在不同周期中,受三大因素影響的程度是不一樣的。

  從歷史上看,估值對A股長期回報率的貢獻為負值,主要是因為A股早期的估值水平較高導致。同樣地,估值的大幅波動導致了A股收益率的波動水平顯著高於美股,企業盈利增速才是A股收益率的最大來源。與美股不同的是,通脹對盈利增速的貢獻遠遠低於實際盈利增速,與美股相同的是,盈利增速都具有很強的波動性。

  那麼,能不能退一步說,如果不存在絕對的確定性,那是否存在「相對確定性」呢?邏輯上應該是存在的。例如,大致可以通過獲得宏觀數據、上市公司的最新信息等,如果好於預期的,則次日上漲就比較確定,這就是所謂的預期差帶來的相對確定性。但問題在於,即將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或上市公司的數據究竟如何,也不能事先獲知,故依然還是一道無解題。

  總之,股市集聚萬億資本,為了從中獲得財富,存在着獲取解開「財富密碼」的巨大需求,有需求必然有供給,巨大的需求必然對應着大量的供給,但預測資本市場未來走勢本身就是一道無解題,即便提供再多的「解題方法」,也屬於無效供給。好在從長期看,全球絕大部分股市都是上漲的,如曾經長期非常清淡、換手率極低的印度孟買股市,在過去十五年裏表現非常強勁,累計上漲了3倍多;日本的日經指數在持續了二十多年的下跌後,從2012年開始持續了十年牛市,近來雖然出現回調,但累計漲幅超過2倍多。

  因此,經濟穩增長就顯得很關鍵,只要經濟能正常運轉下去,大量的企業存活下去,並實現優勝劣汰,而上市公司多是國內諸多企業中的佼佼者,更具有競爭優勢。因此,即便像日本經濟那樣「失去了三十年」,長期投資股市還是可以獲得可觀的回報率。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