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交銀觀察/大灣區的新機遇(上)\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唐建偉

時間:2021-04-26 04:25:02來源:大公報

  圖:大灣區2020年生產總值超過十一萬億元,佔全國GDP生產總值的七分之一。圖為深圳一景。

  粵港澳大灣區由香港、澳門和珠三角九市組成,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7000萬,2020年GDP達11.6萬億元左右,以全國0.6%的面積、5%的人口創造了14%左右的經濟總量,具備成為世界級灣區的區位優勢及經濟基礎條件。

  概括而言大灣區具有四大特徵:

  一是制度最具多樣性。大灣區橫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在全球獨一無二。制度的多樣性和互補性為這一區域提供了無限的想像空間。特別行政區、自由港、經濟特區、自貿試驗區等在大灣區疊加,為貿易和產業合作提供了巨大的選擇空間。

  二是經濟活力最強。從企業和居民這兩類最重要的微觀經濟主體來看,大灣區的經濟活力在全國最具優勢。首先來看企業:大灣區的全球500強企業中,超過八成是民營企業。其中,廣東民營經濟增加值為5.26萬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54.1%,民營經濟增加值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深圳的7家全球500強企業中有6家為深圳土生土長,中國最大的三家民營企業(平安、華為、正威國際)全部在深圳。其次來看居民:大灣區人口基數大,增長快。2019年廣東省常住人口增長175萬,增量全國第一,超過蘇魯浙三省之和。從人口年齡結構來看,年輕且有活力。廣東省65歲以上人口佔比9%,低於全國的11.9%和蘇浙滬的14%。2019年深圳市人口平均年齡33歲,是全國平均年齡最年輕的城市。同時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在25-34歲之間的佔比最高,接近60%。

  三是經濟開放度最高。香港是全球著名自由港,經濟自由度指數排名連續24年蟬聯全球第一。深圳則是全國改革開放最前沿、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大灣區2017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達2.2萬億美元,遠超世界其他灣區,佔GDP比重達135%;實際使用外資約1500億美元,為長三角的兩倍多,佔GDP比重約為10%(長三角僅為2.2%)。

  四是科技創新最活躍。大灣區擁有全球頂尖100所大學中的4所(主要在香港),擁有超過3000家創投機構。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萬家,約為排名第二的北京的2倍。深圳是全球公認的境內創新能力最強的城市。2017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5.1萬件。其中廣東省超過一半,達到2.68萬件;深圳約2萬件,約為排名第二的北京的4倍,連續15年排名國內第一。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深圳─香港區域創新能力全球排名第2,僅次於東京─橫濱區域。

  大灣區建設未來發展的五大着力點

  綜合來看,大灣區未來發展的着力點將聚焦於五個方面:

  一是科技創新。打造國際科創中心是大灣區建設規劃的首要任務,也是大灣區建設最有共識、最具優勢的部分。大灣區企業創新與成果轉化能力居全國首位,全社會研發強度達到2.9%,高於全國水平的2.1%。90%以上研發資金來自企業,高於全國水平的77%。

  粵港澳三地在科技創新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香港科研和資金優勢明顯,廣州具有較強的資源優勢,而深圳則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應用場景,造就了強大的創新能力。未來科創中心發力的重點。「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創走廊建設。這不僅將放大港澳、廣州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和知識密集型服務等方面的優勢,還將與深圳、東莞強大的企業研發能力相結合,更好地促進科創成果落地。

  未來改革的方向:進一步消除科創要素流動的制度障礙,提高科研人員出入境、科研物資通關、科研資金流動的便利和順暢將是規劃綱要政策對接的着力方向。

  二是基建互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大灣區建成富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的先決條件和有力支撐。

  現有特點:大灣區已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空港群和海港群,機場客運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位列全球四大灣區之首。

  存在不足:澳門和香港兩地多島嶼,和廣東9市河海相隔;區域內部珠江東西兩岸交通連接薄弱;區域內外高標準客運通道偏少,高鐵網規模總量不足等。

  大灣區基建互聯四大板塊。一是港口、機場、高速鐵路、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和高等級公路等組成的綜台交通運輸體系;二是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和智慧城市群等構成的信息技術設施體系;三是供給與儲運的能源安全保障體系;四是水資源安全保障體系。

  未來灣區東西兩岸的橫向聯繫將進一步加強,廣深港、港珠澳、廣珠澳三大骨架的運輸能力增強,有助於使灣區突破地理限制形成緊密相連的整體,為香港、澳門、深圳創造更多的產業空間腹地和生活空間腹地。

  三是跨境金融。大灣區存在三種不同貨幣、三種不同的金融管理制度,穩步推進大灣區跨境金融發展是規劃綱要最大的亮點,也是最為迫切的現實需求。大灣區內企業和居民對跨境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或便利性將提出更高的要求,既有企業跨境開戶、融資、擔保、資金運作需求,也有個人跨境賬戶開立、支付結算、理財投資需求,亟需制度創新來有序打通三地貨幣體系、支付結算體系、涉金融法律體系等。未來大灣區跨境金融互聯互通將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和CEPA框架下區域政策優勢,探索銀行保險業政策突破和試點先行,增強廣東自貿區與港澳交流合作的窗口功能,從政策、產品、服務等多維度探索互惠互利的跨境金融發展。

  四是產業升級。大灣區產業目前已初步形成集群化、差異化的發展模式。在未來灣區產業升級進程中,四大中心城市將進一步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先導區。其他城市在承接中心城市產能轉移之外,將重點推進製造業轉型升級和優化發展,形成戰略新興產業集群。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形成梯度發展、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的產業協作體系。產業空間布局將在港澳形成金融和服務為主的創新經濟體、在灣區東岸形成新興產業和高科技為主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帶、在灣區沿海形成現代服務業和海洋經濟為主的生態保護型產業帶、在灣區西岸形成以裝備製造業和現代農業為主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帶。

  五是綠色宜居。綠色環保理念貫穿規劃綱要全文,體現出大灣區打造高質量發展典範的理念。廣州作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已在創新綠色企業和綠色項目認證機制、綠色項目產融對接機制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可以為大灣區的綠色金融發展提供示範作用。廣州期貨交易所未來的主要交易品種可能就是碳排放權。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將為綠色金融領域吸引更多的國際資金,向使用香港綠色金融認證計劃的合格綠色債券發行機構提供資助。深圳作為科技創新集聚地,可以通過科技創新手段建立綠色項目識別、認證、評估、風險控制、過程控制等智能系統,降低綠色金融業務中的額外成本。 (待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