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察股觀經\造樓越多造人越少 放開生育效果有限

時間:2019-12-03 04:24:16來源:大公報

  圖:生娃後的「保養費用」不斷上行 中新社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造樓越多,造人越少。高度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已建成摩天大樓,分布在10個國家或地區。這10個國家和地區的粗出生率水平全部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建設的摩天大樓越多,反映在一定條件下,政府的非均衡發展模式越顯著,經濟集聚越加速。經濟集聚過程中,帶來經濟因素和社會環境的激烈變化,就會在改變民眾的生育觀念。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李迅雷

  近日有媒體宣稱,「到2019年11月17日為止中國出生人口1016萬,距離2019年結束還有一個多月,按今年的月出生人口,剩下的一個多月預計新出生的嬰兒不到100萬,那麼2019年的出生人口約為1100萬。」

  也有學者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年出生人口數據,以及《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公布的全國住院分娩活產數,提出「如果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8年的出生人口1523萬是準確的,我們認為2019年的出生人口不太可能跌到1200萬以下。反之,如果2018年的實際出生人口像《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顯示的僅有1362萬,那就不能排除2019年的出生人口只有(甚至不到)1200萬。」

  非均衡發展趨嚴重

  其實,無論2019年出生人口是1200萬以上,還是1100萬左右,出生人口向下的趨勢是毫無疑問的。根據現有數據推算人口出生數量,可能是人口學,尤其是人口統計學的範疇。而本文嘗試換個視角,從經濟學的範疇,來探討人口出生減少的趨勢性特點。

  結合聯合國公布的《2019年世界人口前景》報告和全球高層建築數據庫公布的高度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已建成摩天大樓數據,可以發現很有意思的特點,這100座摩天大樓分布在10個國家或地區,而這10個國家和地區2019年的人口粗出生率(通常指一年平均每千人中出生人數的比率)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例如中國、阿聯酋、美國所擁有的摩天大樓數量,均超過10座,而人口粗出生率也只有10%至12‰的低位水平。中國與美國接近,但令人意外的是阿聯酋,人口粗出生率竟較中國還低1.5個百分點。

  總的來看,這十個國家或地區,擁有目前世界最高的100座已建成建築,但這些國家或地區的粗出生率水平,無論是與全球平均水平相比,或是與所在區域相比,均明顯偏低。尤其是韓國,最高的100座已建成建築中,擁有4座,首爾的樂天世界大廈排名全球第五,但人口粗出生率水平已經非常嚴重了。

  據韓國統計廳最新統計,今年三季度,韓國的新生兒總數和生育率均創下歷年同期最低水平,繼去年是全球唯一一個生育率跌破1.0的國家後,今年可能創下更低紀錄。

  生育作為一種生物過程,理論上一個婦女的最高生育力能夠達到15至20個孩子。但這種最大的生物潛能,無論古今,都沒有在絕大多數人群中實現過。這說明,生物因素只是給生育提供可能,但要把可能變為現實,還受到社會經濟環境因素的制約。

  影子價格持續加增

  而筆者認為,建設的摩天大樓越多,反映的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政府通過非均衡的發展模式,將資源向城市集中,經濟向心發展到極限狀態的一種外部顯化。經濟向心的發展過程中,必然帶來經濟因素和社會環境的激烈變化,就會在不同階段改變民眾的生育觀念,經濟向心程度越高、生育慾望越低。

  孩子是家庭內部父母生產的「家庭品」,孩子雖不像市場商品那樣有明確的市場價格,但卻可以有「影子價格」,通過影子價格來表現家庭撫養孩子的「機會成本」。而民眾的生育行為,又是一種外部性很強的行為,面臨着公共資源的競爭,進而獲得「市場收益」的多少。這就會導致在不同階段,將生育視作是購買「耐用生產品」、「耐用消費品」還是「奢侈消費品」。

  可分三個階段來解釋:

  第一個階段,將孩子視作「耐用生產品」:在經濟比較落後的階段,生育一般是個人收益大於個人成本,但小於社會成本的行為。也就是說,民眾生育得越多,就能夠越多搶佔公共資源,使自己獲益更大。如果沒有政府行政行為的介入,「多生」將會成為個人(或家庭)的理性選擇,生育類似於家庭擁有「耐用生產品」的過程。

  第二個階段,將孩子視作「耐用消費品」:當經濟發展程度到了一定階段,例如發達的市場經濟社會,往往是通過非均衡發展模式,通過將資源向城市傾斜,帶動經濟的增長。伴隨着經濟實力增加,例如建立了社會保障和保險制度,為了贍養老人而生育許多孩子的好處減少,這促進了生育率的下降。

  第三個階段,將孩子視作「奢侈消費品」:伴隨着非均衡發展模式,資源在向城市集中的同時,撫養孩子的「機會成本」也會被相應推高。例如義務教育和上大學越來越普遍,在拉長教育年限提高人口素質的同時,也提高了家庭養育孩子的成本。另外,養育孩子或生育更多的孩子,常常意味着家長放棄獲得更賺錢的職業或收入流。因此,即使有政府介入,民眾也會去衡量收益與成本,當收益小於成本時,理性的民眾也不會傾向於「多生」。這個階段生育及撫養孩子,則相當於購買「奢侈消費品」。

  生育成本擠出效應

  耐用消費品往往是指那些購買之後使用壽命相對較長,可多次使用的消費品,由於購買次數較少,因而導致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和決策更加慎重。如果把孩子也視作「耐用消費品」,那麼與購買汽車一樣,生娃也需要支付相應的「購置費用」(夫妻結婚)、「保養費用」(居住養育)。而更值得關注的是,生娃後的「保養費用」是在不斷上行的。

  先是居住費用。按照Wind公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10月,一線城市居住價格為4.1萬元左右。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7月31日公布的《建築業持續快速發展 城鄉面貌顯著改善──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報告,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9平方米。簡單計算,一線城市家庭每增加一個人的住房成本在160萬元左右。2018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一線城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致在6萬元附近,按夫妻兩人算12萬元。那麼增加一個人,所需要花費的住房成本,相當於夫妻兩人十三年的可支配收入。

  另外更值得關注的是教育文化與醫療衛生的費用。現階段,教育文化娛樂的價格增速仍然保持在高位,這就意味着,家長在為孩子購買教育資源上,要支付越來越高的價格,即使「消費量」不增加,但實際的負擔仍然是在加重的。而醫療保健支出價格的回落,或許跟2018年以來國家醫療保障局推進的藥品帶量採購有密切關係。

  若將孩子視作「耐用消費品」而非「耐用生產品」的角度來觀察,粗出生率水平的降低,是在城鎮化乃至城市化導向過程中,民眾對「收入與成本」綜合考量後的必然結果,城鎮化水平越高,越會擠出民眾的生育意願。從這個角度講,「全面放開生育限制」的單個政策,只是在政策上做「鬆動」,表明積極態度。

  但解決問題的核心,是要抬升民眾的生育慾望,這就需要綜合政策體系來支持,尤其要防止「大城市病」,降低居住、教育、醫療等成本,至少不能讓生娃變成購買「奢侈消費品」。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