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超限觀點\德銀的麻煩纏身與斷臂求生\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 姜 超

時間:2019-07-18 03:24:11來源:大公報

  圖: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後,德意志銀行的經營明顯惡化\路透社

  德意志銀行長期負面消息纏身,經營遭遇困境。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後,德意志銀行的經營明顯惡化。2011年以來,德銀的營業總收入整體呈收縮趨勢,2012年德銀的淨利潤從前一年的41億歐元驟降至2.4億歐元,但2015年再度巨虧68億歐元,並隨後連續三年虧損。一方面,歐央行超低利率擠壓歐洲的銀行業利潤。德意志銀行2018年總收入中,德國佔比38%,全歐洲佔比一半以上,而私人和商業銀行板塊,德國更是貢獻了70%以上的收入,因而歐元區超低利率環境的影響明顯,德銀淨利息收入2011年以來呈下行趨勢。另一方面,過去幾年德銀還頻頻收到巨額罰單,2015年至今罰金總額已逾100億美元。近年德銀資本充足率有所好轉,但由於盈利能力承壓、頻繁受到巨額罰款,因而對其資本不足的擔憂依然時常出現。

  近年經營情況如何?現階段德意志銀行主要有三大板塊:企業與投行業務(CIB)、私人和商業銀行業務(PCB)、資產管理業務(AM)。企業與投行業務2018年收入130億歐元,貢獻總收入的約50%,但從過去幾年收入下滑,利潤持續走低。私人和商業銀行是第二大業務,收入貢獻接近40%,2018年利潤有所回升。資產管理部收入貢獻約10%。三塊業務近年表現都不理想,但比較而言,私人和商業銀行業務收入增速近年大多時候高於其他兩個板塊,企業與投行業務佔比最大,業績問題突出,拖累主要來自股票銷售交易與全球交易銀行。企業與投行業務板塊2018年的成本收入比高達95%,其具體業務中,股票銷售交易部和全球交易部的收入自2016年起就持續負增,2016至2018年的複合年均增速分別為-17%和-6%。

  衍生品風險究竟多大?德銀的投資銀行業務近年對盈利拖累明顯,而最令人擔憂的問題,是持有的規模龐大的衍生品工具。截至2018年德意志銀行持有的衍生品名義本金規模為43.5萬億歐元,折合50萬億美元,這一規模與其他主要投行相比,其實並不算誇張。而如果以股東權益為基準消除規模效應,則德銀的衍生品名義本金規模相比於自身規模確實過大。但衍生品名義本金規模並不能代表交易中的風險,仍需看衍生品的風險敞口。2019年一季度德銀的衍生品總風險敞口和淨敞口分別為3310億歐元和210億歐元。與其他投行相比也不算大,但考慮到德銀資本金規模小於同類投行,其比重仍偏高。從衍生品分布來看,截至2018年底德銀衍生品中超過80%的交易集中在利率合約,意味着德銀的衍生品交易容易受到利率市場變動的影響。2018年德銀衍生品的問題主要出在權益類,淨市值為-38億歐元,是各類衍生品中最低的。

  戰略轉型回歸傳統

  聚焦本源,積重求返。近年德意志銀行負面新聞頻現,原因都和德銀本世紀初快速擴張投行板塊、業務風格激進有關。2000年德銀的衍生品總風險敞口規模僅是其總資產的15%,而這一比例在隨後快速上升,到2008年甚至超過50%,給後來德銀的問題纏身埋下了伏筆。

  2019年一季度德銀衍生品總風險敞口約是總資產的23%,已經有所下降,但也的確不低。其持有比重較高的是利率類衍生品,隱含的風險與利率走勢相關,因而更應關注這些具體資產的表現。

  持續經營困境下,德銀再次宣布戰略轉型,降低高風險業務,回歸傳統經營。德銀計劃退出企業與投資銀行業務(CIB)下的股票銷售交易並降低在固收銷售交易的資本佔用;同時新成立企業銀行部(Corporate Bank),成為第四大業務板塊,更加重視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此次調整和裁員,屬於主動轉型和瘦身、而非危機引發的被動裁員,是為了降低風險、重回本源。但由於過去多年已經付出了較為沉重的代價,業務結構調整和潛在風險處理也並非一朝一夕,此番調整是否能夠真正幫助德銀轉危為安,或許還要交給時間去回答。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