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中國經濟 | 中國外貿逆寒潮 去年增長3.4%

時間:2020-01-15 04:24:49來源:大公報

  去年全球經濟遭遇寒潮,但中國外貿仍穩中有升,進出口總值31.5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3.4%,有望蟬聯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海關總署副署長鄒志武表示,過去的一年,中國外貿發展呈現了總體平穩、穩中提質的態勢。此外,中國12月進出口數據雙雙超預期,受訪專家稱,主因是中美貿易情緒的回暖、中國經濟周期性復甦、逆周期調節政策效果顯現,以及全球經濟弱復甦。\大公報記者 倪巍晨、周琳

  中國海關總署副署長鄒志武昨日在京表示,2019年,中國出口17.23萬億元,增長5%;進口14.31萬億元,增長1.6%;貿易順差2.92萬億元,擴大25.4%。央視新聞客戶端指出,按人民幣計,2019年進出口、出口、進口貨值均創歷史新高。其中,外貿經營主體位次發生變化,民營企業首次超過外商投資企業,成為中國最大外貿經營主體。

  有望蟬聯貿易第一大國

  鄒志武表示,初步分析,2019年全年中國仍然有望繼續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按照WTO最新的前十個月的數據,中國出口在全球十大貿易國中表現是最好的。

  去年12月進出口數據則大超預期,海關總署昨日公布數據顯示,12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01萬億元,同比增長12.7%;其中,出口、進口分別為1.67萬億元和1.34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和17.7%,皆錄月度歷史峰值。若按美元計價,上月中國進口同比增長16.3%,較前值回升16個百分點,出口同比增長7.6%,較前值反彈8.9個百分點。

  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陶金坦言,前期貿易受中美經貿談判不確定性影響表現低迷,並形成低基數,上月中美談判前景基本明朗,進口、出口由此明顯擴張;另一方面,在逆周期調節政策和中國經濟周期復甦推動下,進口需求獲得顯著支撐,且全球經濟的弱復甦亦令中國出口呈現回暖趨勢。

  民企首超外企成外貿主體

  興業銀行兼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亦提醒說,春節錯位對上月出口起到推升作用,當月中國對主要出口目的地的出口增速全線回升。

  值得一提的是,民營企業首次超過外企成為中國第一大外貿主體。2019年,民營企業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11.4%,貢獻了中國外貿總值的42.7%,比2018年提升3.1個百分點,其中出口佔比超過50%。

  瑞銀投資研究部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指出,從企業角度看,貿易衝突的長期負面影響是增加不確定性,企業在投資方面可能持「觀望」或者「減少投資」的態度。不過,外部壓力之下,中國會加快改革與開放步伐,這將長期提高中國經濟競爭效率。

  展望未來,陶金認為,進出口增速的反彈具有一定趨勢性,且進口反彈力度或更大。他分析,儘管人民幣近期呈現短期升值之勢,但全球經濟弱復甦也會繼續,這將帶動本季中國出口的回暖;此外,隨着中美貿易第一階段協議的簽訂,自美進口有望持續有所回升。

  中國貿易順差今年將收窄

  申萬宏源中國經濟研究主管秦泰提醒說,今年外需增速或基本持平於去年,考慮到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簽署,今年中國出口有望回升2個百分點,至2.5%左右。他續稱,從全球產業鏈分工看,今年進口附加值更高的中間品、大宗商品料更活躍,全年進口增速或反彈約7個百分點,至3.7%左右,全年中國貿易順差將有所收窄。

  鄒志武強調,當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和風險挑戰顯著增多,外貿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依舊嚴峻複雜,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六穩」政策措施繼續落地見效,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市場主體活力不斷增強,外貿結構不斷優化,以及動力轉換加快的長期趨勢未改背景下,今年中國外貿有望繼續保持總體平穩的增長態勢。

  多元化開拓 「一帶一路」外貿飆一成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去年中國主要貿易夥伴位次發生變化。歐盟維持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東盟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而多元化市場開拓也獲成效,去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貨值9.2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0.8%,高出中國外貿整體增速7.4個百分點,預示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呈非常良好的發展態勢。

  海關總署副署長鄒志武表示,去年中國貿易市場更趨多元,中國企業在繼續深耕傳統出口市場的同時,繼續開拓新興市場,「2019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拉美國家的出口比重繼續提升,這就是開拓新市場很明顯的成效」。他特別提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規模持續擴大,2014年到2019年貿易值累計逾44萬億元,年均增長6.1%。

  中國產品具極強競爭力

  海關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非洲、拉丁美洲等新興經濟市場進出口分別增長10.8%、6.8%和8%。交銀金研中心資深研究員劉健坦言,從主要貿易夥伴數據看,中國對歐盟、東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等的出口仍延續穩定增勢,一方面表明中國企業具備了快速轉向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證明,中國產品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這些都是未來中國外貿穩定增長的重要基礎。

  申萬宏源研究團隊也向大公報表示,為應對複雜的國際貿易環境,中國在深化對外開放的同時,更積極落實貿易多元化,事實上從2018年開始,中國就不斷增強與其他經濟體的合作。此外,中國也積極尋找新的出口替代,相信未來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貿易和投資總體仍會延續增勢。

  各界評論

  海關總署副署長鄒志武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六穩」政策繼續落地見效,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市場主體活力不斷增強,外貿結構不斷優化,及動力轉換加快的長趨勢未改背景下,今年中國外貿料續總體平穩的增長態勢

  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陶金

  •進出口增速的反彈具有一定趨勢性,且進口反彈力度或更大,隨着中美貿易第一階段協議的簽訂,自美進口有望持續回升

  申萬宏源中國經濟研究主管秦泰

  •當前中國整體出口環境已明顯改善,出口企業生產預期和信心料會回暖。隨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簽署,今年中國出口有望回升至2.5%左右,進口增速或回升至3.7%左右,全年貿易順差或有所收窄

  興業銀行兼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

  •預計今年全年中國進口、出口中樞均將回升,而且在中美經貿關係回暖帶動下,中國自美國進口增速也將得到修復

  瑞銀投資研究部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

  •基準情形下,在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簽訂後,雙方貿易衝突將較去年好轉。中國應增加科研投入,繼續推進產業升級

  大公報記者倪巍晨整理

  豐富產品線 粵企贏日本新訂單

  去年一年外貿出口行業水溫如何,不少企業冷暖自知。在被稱為「中國刀剪之都」的廣東省陽江市,不少刀具風行歐美市場。永光刀剪集團有限公司技術開發中心主任林良勇說,公司出口市場集中在歐洲、美國、日本等地區。「2019年,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出口持續低迷,市場經濟不容樂觀。」但因國家出台一系列對民營企業「減負」政策,讓公司在低迷的市道中仍保持穩定發展。

  「豐富了產品線,提高附加值,還成功吸引來自日本的新客戶。」林良勇表示,儘管去年市場低迷,但公司還是堅持推出了鍛造刀剪系列產品。永光刀剪集團有限公司去年投入了65萬人民幣的資金進行技術改造。

  「這筆錢是去年內地增值稅改革所省下的稅費。」林良勇坦言,為了留住專業技術人才,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儘管銷售困難,公司所開出的工人工資及福利不降反升。隨着中美貿易第一階段協議的簽署,加上去年改進技術談來的新客戶,預計今年市場有所回暖。

  貿談吹暖風 美貨進口連增兩月
 

  圖:中國產品具極強國際競爭力,是未來中國外貿穩定增長的重要基礎(大公報記者倪巍晨攝)

  儘管美國仍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但受貿易摩擦影響,去年中美貿易數據呈降勢。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對美國進出口總值3.7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降10.7%。但隨着中美經貿磋商的積極推進,去年11月、12月中國自美進口數據已現恢復性增長。受訪分析師相信,隨着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簽訂,今年中美貿易前景的不確定性將進一步降低,中國外貿條件將獲改善。

  大豆增速超50%

  興業銀行兼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留意到,去年11月開始,中國自美國進口增速連續2個月維持零以上,特別是大豆進口同比增速已連續2個月維持50%以上。他提醒,上月中國對美國出口增速降幅收窄8.4個百分點,拉動中國出口整體增速回升1.6個百分點,中美經貿磋商獲得的積極進展,會在一定程度緩解了出口企業的悲觀情緒。

  中美本月15日將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陶金表示,上述協議簽訂後,短期中美貿易活動將會增加,兩國貿易前景的不確定性將進一步降低,這對全球貿易和經濟復甦會構成明顯利好。而中美第二階段談判取決於第一階段協議的實施情況,在中美經貿形勢短期內穩定增長背景下,雙方的溝通和談判仍將繼續推進。

  「中美貿易摩擦的『降級』,將令中國出口的貿易條件獲得改善,進而對中國經濟增長構成體制」,中金公司宏觀分析師常慧麗也相信,貿易摩擦的緩和亦將改善投資情緒,進一步抑制人民幣匯率的貶值預期。

  瑞銀料今年中美貿易好轉

  海關總署副署長鄒志武也強調,「中國有龐大的市場,貿易也是多元化的。中美經濟貿易關係會在互利共贏基礎上取得新進展,不僅僅對中美兩國,對世界各國的貿易、經濟發展都是有益的」。

  展望未來政策,瑞銀投資研究部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猜測,在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中國除購買美國農產品外,可能還會推出一些機構性政策,包括加大開放、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及技術轉讓等,美方也會落實此前有關關稅方面的承諾。她補充說,隨着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簽訂,今年中美貿易衝突將較去年有所好轉,至少不會繼續惡化,「美國可能已在一些技術、科技產品方面對華限制,中國應增加科研投入,繼續推進產業升級」。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