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每當有大型國際展覽在港舉行,都可以吸引眾多參展商和買家訪港。圖為今年8月舉行的2022香港國際旅遊展。
新冠疫情已超過兩年,展覽業仿如戴上了金剛箍,感到頭痛不已。業界人士坦言,雖然本港已放寬抵港人士的檢疫期至「3+4」,但相比新加坡、日本等地,防疫措施仍較嚴格,導致今年至少流失6個大型國際貿易展;若特區政府不盡早公布免檢疫免隔離的路線圖,一些展覽可能一去不回,勢必動搖香港作為亞洲展覽之都的地位,並影響物流、酒店、零售、飲食等行業、數萬從業員的生計,情況令人擔憂。\大公報記者 李永青
據特區政府估計,由2020年2月起,香港有超過200個展覽需要延期或取消,部分大型國際會議則轉為在網上舉行。展覽營辦商康亞有限公司董事李志生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疫情爆發兩年多以來,香港幾乎沒有什麼大型國際貿易展,不是取消便是轉為網上展,主因是海外買家不願在酒店隔離。
網展較難傾成生意
雖然部分展覽轉為網上舉行,但成效有限。李志生表示,網上展覽對宣傳產品有一定幫助,但要「傾得成」生意,始終要靠實體展。他解釋:「雖然可以搞網上展,但展商不會展示新產品,因為擔心被抄;相反有實體展則可向熟客展示。」
無論科技有多進步,但洽談生意,最佳方法是面談。李志生認為:「大家食餐飯慢慢傾偈,先可以建立信心。」因此,實體展的重要性是無可替代的,而業界對於何時可無條件通關,感到萬分焦急。
新加坡坐收漁人之利
香港已把抵港人士的檢疫期,由7日酒店檢疫放寬至「3+4」,但相對新加坡及日本等地大幅放寬限制,香港吸引力仍然不足,最終大多數貿易展還要被迫取消,令新加坡等傳統對手坐收漁人之利。李志生說:「展覽業是一場零和遊戲,沒有展覽營運商在同一地區內舉辦兩個相同的展覽,有買家更講明,香港有一晚檢疫都不會來,寧去免檢疫的新加坡,而展覽亦會因客太少而被迫離開香港,這不但影響展覽業,物流、酒店、零售、飲食均是受害者。」
李志生透露,今年香港已有至少6個大型展覽流失到區內其他城市,包括水果、海鮮、美容、皮革、紅酒及珠寶,且這些展覽在行業內都極具分量,對香港業界打擊巨大。
爭取外商來港 加強宣傳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9至11月份,香港曾舉辦六七場大型貿易展,共吸引30萬外商來港,據悉這些人來港後,都對香港展覽、美食等讚不絕口,經常對外唱好香港。李志生說:「特區政府經常說要講好香港故事,這30萬人便是香港的免費宣傳大使,好過斥巨資請公關。」
對於如何應對當前困局,李志生認為,舉辦新展覽需籌備年半至兩年,要完全搶贏香港需時兩三年,故仍為時未晚,只要盡快公布免檢疫免隔離的路線圖,業界會爭取外商來港,並期望特區政府屆時能提供資助,以便業界加強對外宣傳和推廣工作,這樣才有機會反敗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