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文化领域推动长三角融合 沪画家数年推动黎里古镇开发

時間:2019-02-15 17:42:50來源:大公网

  上海市美协主席郑辛遥(中)、上海硬笔画学会理事长李源德、黎里古镇管委会主任凌芬(右二)及画家代表们为展览剪裁(张帆摄)

  大公网2月15日讯(记者 张帆)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不断推进的当下,文化领域也正酝酿着融合互助的新篇。今年新春,如果能来到去年底刚刚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江苏黎里古镇一游,不仅能够欣赏到与周庄、同里等不一样的水乡风情,还能看到不少上海的影子——上海硬笔画学会美术作品展于今年开始陆续在黎里古镇推出,首批展示了张安朴、陈逸鸣、陈燮君三位艺术家的近五十幅作品,在他们画笔下,黎里古镇灵秀的水乡风貌、深厚的历史文化,质朴的民俗风情都跃然纸上。

  历史名镇人文荟萃

  长三角的水乡古镇星期罗布,各具不同韵味。旧时古镇黎里、吴江同里,湖州织里,常熟古里,共称江南“四里”。位于苏州吴江区的黎里古镇紧邻上海,以其原汁原味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水岸、古桥(当地流传“出门就是两座桥”、“三步上下两座桥”的老话)和弄堂而著称。古镇顾问、原文保所所长、文史研究者李海珉还特别介绍,黎里古镇有弄堂(百余条)、缆船石两大建筑特色设施,堪称江南古镇之最;还有南社、周宫傅祠堂、中秋显宝习俗三大文化特色,也是江南古镇之最。

  为了规避走上同质化旧路,黎里古镇的保护开发一直非常谨慎。自二零一二年启动开发以来,大兴土木的状况并不多见。其中,上海艺术家们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几乎与古镇开发同步,集聚沪上诸多顶级画家的上海硬笔画学会开始了进驻式、跟踪式、互动式采风写生和研究创作活动。据《吴江市地方志系列丛书·黎里镇志》图文记载,二零一三年十月,学会还专门在黎里设立了创作基地,艺术家们与这一邻家古镇结下了深深的文化之缘,舒展了“黎里新月晨光启,沪上丹青破晓烟”的艺术长卷。

  三种风格各抒己见

  此次的专题画展安排在新建的黎里古镇展示中心内,首批展出的三位画家的作品风格都不相同。张安朴被誉为中国钢笔水彩的执牛耳者,他善于用简洁的钢笔线条勾勒自然景观与人物,敷以淡彩,并在画面配上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简练文字,开创了独特的风格。看似简单的线条,在张安朴的运用下惟妙惟肖。以至于有一幅写生作品上,还有人特别题词“想念我的家乡黎里”——那是黎里走出的知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金宇澄。

  

《几家衣浅渚》,油画,陈燮君(张帆 摄)

  陈燮君曾任上海市文广局党委书记、博物馆馆长、中国上海世博会总策划师,自幼喜爱绘画的他曾在西藏、上海、北京故宫、山西等地开办画展,他的油画作品通过印象派画家描写外光的技法,捕捉事物本身的视觉意象,以黎里的驳岸河埠、古桥老街、弄堂古宅为素材,把黎里古镇的安静柔美的水乡特色表现的淋漓尽致。

  陈逸鸣的油画深厚、凝重又富有材质肌理,因此除了寻常的画景,他还展出了几幅人物写生作品,那是他专门走进黎里人家里,长时间捕捉人物特点而完成的。当记者问起陈逸鸣来过黎里多少次,他笑着回答“数不清了,但每次来都有新的感觉。”对于他们艺术家来说,越是原生态的人物和景致,越能引发创作热情。也因为此,陈逸鸣和已故兄长陈逸飞一样,都非常关注中国古镇的保护和开发,除了用画笔记录,也和画友们一起积极建言献策。

  关注古镇保护开发

陈燮君(左)代表画家们将自己的作品赠与黎里(张帆摄)

  在画展开幕仪式上,陈燮君作为画家代表还将他创作的部分画作赠与黎里古镇,这些画作将被黎里古镇收藏,并用于文化旅游的推广宣传。实际上,在画家们与黎里结缘的几年间,已经为黎里贡献了不少创作。如张安朴曾应邀创作了黎里主题的明信片、邮票、邮政信封等,受到了大批邮迷的追捧。而黎里当地,也把与画家们的互动写入了政府工作中,视他们为难得的顾问。

  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主任凌芬告诉记者,此次美术作品展也是黎里古镇“文旅小镇”建设的又一成果。多年来,画家们围绕黎里创作的精品不断,自今年开始将持续、分批展出。这样的画展形式,也将融入黎里,成为一道新的人文景观载入历史。

  同时,回应画家们的关切,黎里古镇方面也表示,在获评国家星级景区的基础上,未来古镇将围绕完善布局形态、突出业态的导入、文态的提升和生态的准入等方面展开工作,实现文化传承。更重要的是,文化发展建设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有着共通共融、春风化雨、先行引导作用,因此,黎里也要以文化为重点,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深入践行“眼光向下”

  

张安朴的写生作品,左上角有金宇澄的题词“想念我的家乡黎里”(张帆摄)

  值得一提的是,画家们的自觉行动也引发了艺术圈内不少关注,最大的焦点莫过于这批画家的年纪都已在古稀上下,学会成员之一的上海美协会员杨秉辉教授更超过了八十岁。但七年多来,自己背着沉重的绘画工具,在上海虹桥火车站乘坐长途车来到黎里写生对他们来说似乎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有时候为了捕捉一个时段的光影,有人甚至不惜多次前往,风里来雨里去。

  《大公报》专栏作者、上海市美协主席郑辛遥表示,上海硬笔画学会这批艺术家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很少盯着自己的作品“能卖多少钱”,而是践行着回归艺术本质,摒弃闭门造车式的创作,始终怀着艺术工作者的使命感,重视实地考察和采风。实践证明,这样的作品才更加鲜活,更有价值。还是那句老话,艺术家要“眼睛向下”,作品才能“向上”。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