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国家文物局促流失海外百余年圆明园青铜“虎蓥”重回祖国 入藏国博

時間:2018-12-11 16:46:28來源:大公网

  国家文物局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虎蓥”入藏仪式11日在国博举行 国家文物局供图

  大公网12月11日讯(记者 江鑫娴)国家文物局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虎蓥”入藏仪式11日在国博举行。至此,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圆明园青铜“虎蓥”重回祖国怀抱。据介绍,今年3月“虎蓥”在英国拍卖,并被境外买家以41万英镑的价格拍得。随后,该买家将“虎蓥”捐赠给了中国国家文物局。

  据介绍,青铜“虎蓥”为西周晚期文物,顶盖内铸有“自作供蓥”铭文,因其精美独特的造型、罕见的虎形装饰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相关资料显示,“虎蓥”原为清宫皇室旧藏,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今年3月底,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青铜“虎蓥”即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引发国内外舆论关注。4月11日,该文物以41万英镑价格在英国成交。4月28日,中国国家文物局收到英国相关拍卖机构负责人邮件,称青铜“虎蓥”境外买家希望将文物无条件捐赠给国家文物局。9月21日,国家文物局代表团会同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组赴英开展青铜“虎蓥”实物鉴定,包括科技检测在内的鉴定结果均显示:青铜“虎蓥”符合西周晚期青铜器基本特征。11月23日,青铜“虎蓥”安全抵达北京。

青铜“虎蓥” 国家博物馆供图

  据国家文物局介绍,关于“虎蓥”这一世称的由来,主要依据是流管上的卧虎造型,流乃商周青铜盉标志性的关键部位,凭此位置上的纹饰对其定名,依据充分,科学合理。“虎蓥”盖内铸铭四字:“自乍(作)(供)(蓥)。”“乍”字反书。可能是共字,与共字通常作、形较异。器自名为“蓥”,是盉的一种别称。“共”作为器名的修饰语,尚属首见。共是供的初文,“供蓥”明确了此器的用途,即作为祭祀时奉献使用。通过X-ray探伤分析,“虎蓥”保存完整,未见明显的后世修复痕迹,垫片清晰,布局合理。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近年来,国家文物局积极开展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成功促成多批流失文物回归祖国,青铜“虎蓥”的回归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范例,彰显了中国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信念与负责态度,也显示了中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理解与支持。

  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虎蓥”被掠流离海外,是清政府被列强欺凌的真实写照。而今,中国国力日益强大,“虎蓥”回归祖国,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见证。国家博物馆将于青铜“虎蓥”入藏后,妥善保管、做好展陈,深入研究,使其发挥更大作用,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据悉,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不断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的多种途径,逐步建立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模式,成功促成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其中圆明园鼠首兔首、秦公晋侯青铜器、大堡子山金饰片等重要文物已先后入藏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为宣传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原则理念、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挥作用。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