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去樓下找點台灣味道\潘少

時間:2018-06-25 03:15:52來源:大公網

  圖:台灣人對「茶木」的肉燥飯讚不絕口

  相信每年去台灣的觀光客中起碼有一半的「吃貨」是為了美食而啟程。但凡去過的人都能毫不猶豫地說出一大堆小吃:滷肉飯、牛肉麵、麻油雞、大腸包小腸……回憶立刻隨着飄香的聯想飛回各大夜市。

  其中,滷肉飯可謂台灣美食第一代表。因為即使沒有遊客,它也是當地民眾一日三餐中「歷久彌新」的中流砥柱。

  用到「歷久彌新」這個詞一點兒不為過。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後的台灣,通脹嚴重,平民能吃上一頓肉並不容易。於是,百姓便會購買豬頸附近區塊較便宜的肉,切成細條或小塊加以滷製後澆在飯上,這樣全家人都能享用到這「奢華」的美味。

  而如今的滷肉飯都會挑選豬腹部的五花肉,配料一定是要產於台灣本地甚至是有機紅葱頭,可以說從原料到配料都越來越高級。不變的是碗中那香噴噴、熱騰騰、醬油色的滷肉燥和拌滿湯汁的油亮的飯。

  而口味相似但口感完全不同的肉燥飯,則是另一道美食,但很多人會將其混為一談。對於「台灣北部稱滷肉飯,南部多叫肉燥飯」的說法,我請教了數位來自南部的朋友,原來在台南多數亦稱滷肉飯,所以該說法並不準確。肉燥飯與滷肉飯最大的不同其實在於肉燥,前者用的是肥多瘦少的帶皮五花肉,後者用的則是肥肉比例較少的絞肉,多取自豬後腿。再以香菇、薑等配料用醬油燉煮,拌在飯上的肉燥顆粒感分明,與入口即化的滷肉截然不同。

  帶着想念家鄉菜的台灣友人去全港開了幾十間的餐廳「茶木」點了一份肉燥飯,幾乎都能看見他眼中感動的淚光閃閃。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