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每一個創作人都會有他心目中最理想的創作狀態。這個所謂的「創作狀態」,有虛有實,而在眾多的追尋中,「遇上志同道合」可算是既實又虛的選項,既要實實在在地遇上一個或一班同好,又要尋找形而上的共鳴。
正在舉行的展覽「綠磨坊街」,便找到了這個「志同道合」的角度,以趙無極的作品為主軸,策劃了一個關於戰後五十年代法國抽象派藝術的展覽,當中的藝術家包括喬治. 馬修(Georges Mathieu)、山姆.弗朗西斯(Sam Francis)、皮耶.蘇拉吉(Pierre Soulages)、尼古拉.德.斯塔埃爾(Nicolas de Stael),以及謝景蘭。
從喬治.馬修體驗符號與意義割裂的視覺呈現、皮耶.蘇拉吉永恆的黑色主題,到山姆.弗朗西斯早期的單色系作品,以至尼古拉.德.斯塔埃爾相對少見的靜物畫,《綠磨坊街》展示了一個時代的同在感。
「綠磨坊街」其實是趙無極於一九四八年四月到達巴黎後,他的工作室之所在地。在同一條街上,趙無極的工作室在五十一號,阿爾伯托.賈科梅蒂(Albert Giacometti)的則在四十七號,而以上提到戰後的抽象主義代表人物,都在五十年代之初,先後到達巴黎,或學習,或創作,當中不少人也是在這時候,於巴黎舉辦自己第一個展覽。
當觀者細心留意這次「綠磨坊街」展覽,不難發現當中兩個有趣的細節。首先,聯展的畫家絕大部分出生在一九二○年前後,換言之,他們都是三十歲左右的時候,同時出沒在同一個城市,互相觀照。另一個有趣點,就是趙無極與謝景蘭的展出作品,都不是五十年代創作的。
事實上,在五十年代,當時為趙無極妻子的謝景蘭雖身在巴黎,卻尚未作畫,而趙無極也花了不少的時間,於博物館與藝術圈之中,尋找他的美學定位。是次展覽將當時歐美畫家的作品,與後來趙無極及謝景蘭的作品並置,再以「綠磨坊街」為框架,展示了一個時代的魅力,也表現了一個時代的耐力。志同道合,曾經同在,但未必同步,然而,總是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