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如是我見/馬齒一何茂\耿艷菊

時間:2025-07-15 05:02:05來源:大公报

  清寂的巷子,老構樹繁茂的葉子像老僧坐禪一般靜寂,沒有一絲風。空氣黏人燥熱。木質花壇裏一向葱蘢的月季耷拉着腦袋,幾枝或粉或紅的花朵也被熱氣蒸騰得蔫蔫的,花瓣捲了邊,亮麗的妝容斑斑駁駁。

  不經意間低頭一瞥,卻見路面灰磚的縫隙裏長着一叢叢精神抖擻的綠意,不由得細看,認出來,是馬齒莧。一句古詩沿着馬齒莧肥厚的葉片從時光深深處走出來,此番光景正是「馬齒一何茂」。

  異鄉每見到馬齒莧,總有一種感動從心間湧起,是不期然間如遇故知的親切和歡喜。竟不由自主揮手和它們問好,不知它們是不是和我一樣也從千里之外的中原的田野來到這北方大地。

  漫漫苦夏時節,也是馬齒莧繁茂生長的時期,家鄉到處都是它們鬱鬱葱葱的身影。年少時候,也只是把它們當作視而不見的一種野草罷了。而大人們看到馬齒莧,眼睛裏有光亮,馬齒莧的茂盛讓他們歡喜,因為馬齒莧是可以吃的野菜。傍晚,從田裏幹活歸來,隨手掐一把馬齒莧,晚飯就有了着落。

  馬齒莧可焯水涼拌,也可拌上麵清蒸,也可做餡包包子、包餃子,也可清炒,吃法很多。整個夏天,似乎就是怎麼吃也吃不盡的馬齒莧。它們的生長速度有多快,你想也想不到,昨天剛掐過的一片馬齒莧,第二天就能恢復精氣神。尤其一場雨後,帶着雨珠的馬齒莧清新鮮亮。很多戶人家的主婦就挽着籃子到田野裏掐馬齒莧。吃不完的馬齒莧就焯水後晒乾,裝在袋子裏儲存起來,留待冬季時當乾菜吃。

  那時,卻不覺得馬齒莧有多好吃,也奇怪大人們怎麼那樣熱衷吃馬齒莧。然而,當我長大離開家鄉,竟想念起馬齒莧的味道來。特別是那段剛離開家的日子,給家裏打電話,正趕上吃飯,家人圍在桌前吃清蒸馬齒莧,用蒜泥拌的,還放了香油。馬齒莧的清香宛若長了翅膀,隔着那麼遠的距離,卻順着家人的聲音飄到了我面前。

  不久,我發現居所附近的野生園子裏竟長有馬齒莧,慌亂茫然的心突然間變得踏實溫暖起來。望着靜默而茂盛的馬齒莧,告訴自己,既來之則安之,有馬齒莧陪着你往前走呢。

  馬齒莧陪我度過了異鄉第一個夏天,我也從陌生迷茫裏走出來,漸漸熱愛上自己生活的地方。

  那會兒,我還經常去圖書館借書看,有一回借的是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他在那篇《故鄉的食物》中寫到了馬齒莧,他說馬齒莧在古代是相當重要的菜蔬。還寫到他的祖母每於夏天摘肥嫩的馬齒莧晾乾,過年時做餡包包子。他偶爾拿一個蘸香油吃,味道還不錯。

  我這才知道馬齒莧原來是這般時光悠久的一種植物,而且生存範圍那麼廣,不管是中原也好,北方也好,南方也好,它們都能繁茂地生存下去,在濃烈的夏日裏,濃烈茂盛地活着。

  後來讀詩詞,果然見到過關於馬齒莧的句子,如杜甫在《園官送菜》中寫:「馬齒葉亦繁。」陸游在《遣興》中寫:「日高羹馬齒。」

  最喜歡的是唐代呂從慶的《永豐橋閒坐》。「敝襪輕鞋緩足投,永豐橋上寄雙眸。山沿東舍環西舍,水繞南疇赴北疇。村婦坐畦挑馬齒,野童蹲澗採雞頭。娛閒不覺忘中飯,一點斜陽射竹樓。」雖然作者寫的是南方的田園,但我讀起來也有我家鄉的影子,大概這世上的田園之美都是那麼悠然而紓緩寧靜。

  在我們家鄉,我們叫馬齒莧為螞蟻菜。馬齒莧是學名,來自於《本草綱目》,言「其葉比並如馬齒,而性滑利似莧,故名」。為什麼叫螞蟻菜呢?是因為馬齒莧的葉片長得像螞蟻的腹部嗎?不清楚為啥這樣叫,像叫一個人的乳名,就這樣親切地天長地久地世世代代地叫下去,然後我們這些後人也歡歡喜喜叫着螞蟻菜。

  這時,我總會想起一句詩:「生如蟻而美如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