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鐘樓與時光機\蘇昕仁

時間:2018-06-25 03:15:40來源:大公網

  圖:鐘樓是英國建築師Arthur Benision Hubback的傑作\作者供圖

  在旅遊淡季,又或是在文化中心看完演出的夜晚,偶然心血來潮我便跑到維港岸邊的觀景台閒坐,聽一聽海風拂面都說了些什麼。但老實說,從這個角度看,海港變得異常狹窄,這一側是有名的商圈,海港城內外熙熙攘攘,依託天星碼頭和文化中心連成一片,倘若往後再走幾步,可見1881和半島酒店在夜色圍攏下仍格外耀眼;對岸則是維港夜景的主要組成部分,都市文化總以摩天大樓顯示其高度,以鋼筋的硬朗、燈光的高瞻遠矚樹立威嚴。來到維港要欣賞什麼?不如就看水面上浮光掠影,人與城隨波逐流,看這匯入現代化血管的水域如何與遠洋錯位,甚至脫節。錯!朋友打趣說,來到這,看的自然是對岸白領們加班的夜燈……

  你會否想到卞之琳筆下「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坐在岸邊,腦海中的人事糾葛參錯重出,眼前景象交織在一起,夢與現實相互輝映,很難不教人悵然若失。其實,真正在歲月裏流失卻又始終屹立不倒的,是站在我們身後的這座鐘樓。看着它形單影隻,每次同初到港的朋友信步至此,總忍不住多談幾句。

  具體須追溯到十九世紀末,那時香港與廣州貿易越趨頻繁,而本地的交通卻仍依賴馬車和人力車等,為了加快兩地聯絡並方便在廣英商,英方與清政府協定修築了九龍至廣州的鐵路,進一步推動香港成為英國在遠東最重要的轉口港之一。於是,這座鐘樓跟隨尖沙咀火車總站在一九一六年落成,五年後換上大銅鐘才正式啟用。鐘樓與火車站的整體風格統一,皆以紅磚和花崗岩為主要建材,是英國建築師Arthur Benision Hubback的傑作。他的設計履歷中還有其他幾個國家地區的車站,且其作品主要是一種復興主義建築,從外部造型上重現古典風格,重新詮釋一些傳統理念。比方說這座鐘樓沿用古典石柱的造型、圓拱屋頂等等,而後一元素的設計意念至少可追溯到羅馬萬神廟的圓形穹頂。雖說鐘樓僅有四十四米,但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一些老照片還可發現,它的高度已足以俯瞰尖東,是維港邊不折不扣的地標建築了。只可惜,由於城市發展的需要,火車站早在七十年代末就被清拆,火車線路一併改換,其原址上正是我們現時見到的太空館和文化中心。值得慶幸的是,在當時市民的要求下,作為集體記憶的鐘樓得以保留下來,又在一九九○年評為法定古蹟。

  初次一睹鐘樓風采時,我便有似曾相識之感。它可能令你聯想到華盛頓紀念碑,美國政府曾下令特區任何建築皆不可超過其高度,足見此碑意義之深遠。此外,在法國巴黎的協和廣場、意大利聖三一教堂廣場、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廣場皆築有與其造型相似的方尖碑。方尖碑源自古埃及,本是用以紀念和歌頌法老與神祇的建築,而意大利則有十一座方尖碑是由埃及運來,作為羅馬帝國時期征服者的戰利品。當然,鐘樓之於香港有其自身的文化意味,大可不必過度解讀。站在鐘樓面前,我們好似見到那些南下的來港人士接連走下這輛通往新生活的列車,見到香港商貿起步時期的興旺景象,不得不說,它幾乎就是歷史告別我們後,為不忘前事、敢於想像的人留下的一座時光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