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於北京整治「拆牆打洞」運動的輿論交集中,天壇「老瓷器口豆汁店」的新聞變得格外有趣。胡同裏的土著老北京一開始拍手稱快,可當整治降臨到老字號豆汁店時,卻引發北京人一致的聲討和反對,最終事情不了了之,豆汁店得以恢復經營。
過去這個冬天關張的店舖萬萬千,外來的麵再好吃,也不能像豆汁兒一樣牽動北京人的神經,肯為之奮力一博。除了美食點評變成懷念帖,「小陝娃」圍起圍擋後再無音信。沒貼出告示更沒社交平台發聲,這家京城排名第一的陝西麵食店恐自此沒了下落。那些熱心為客人遞麵湯、剝大蒜,總用濃重方言聊家常的大媽們,也許早打包着行李着急搬家,在是走是留中左右為難。更何況一部電視劇的風行就令陝西風味的網紅店遍地開花,很快就會有另一碗「美滴很、撩咋了」的油潑麵取而代之。
多年來與麵館共生死的那家音像店想必也沒能幸存,會和盜版碟一起自然消失於時代浪潮中。早些年一次次的反盜版行動中,供貨商已被打得稀落,但前幾年這裏還勉強供應着最新電影。尤記最後一次進店購物,店員竟還是高中時那位「姐姐」,隨時掌握佳片庫存,精確找出每張碟的位置。只不過那時她已是位留起長髮、鼓着肚子的準媽媽。
北京當然永遠是北京,「五四」學生就從這裏走過,豆汁兒就這麼嗆人難喝,「人藝」的歡笑淚水掌聲依然生動,夜色下那些令人沉醉的永恆風景不會凋零,總會在四季變幻的氣息中流轉。只是習慣的「文化之旅」缺了人氣兒,故地重遊的追憶沒了起點,也注定少了份味道。像胡同裏推倒的童年大雜院,淹沒在三環路大樓地基下的中學校園,又有什麼推着我,和一個個年輪告了別,斷了些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