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Giorgio Morandi:畫如其人?/李 夢

時間:2018-05-17 03:15:47來源:大公網

  圖:莫蘭迪畫中的顏色成為今時今日時尚圈中的流行色/作者供圖

  最近幾年,「莫蘭迪色系」這個概念忽然在時尚圈中流行開來。這一色系中包含不少顏色,有些偏冷,有些偏暖,總括說來都是溫和的,不聲張不搶眼,給人一種欲言又止或將盡未盡的感覺,詩意而淡然,無怪總有人將這一色系與當下流行的所謂「高級」或是「仙氣」之類讚美的語詞聯繫在一起。

  話說回來,「莫蘭迪色系」的出現,實要歸功於一位意大利畫家喬治莫蘭迪(Giorgio Morandi,一八九○ ─ 一九六四)。這位終生未婚、與母親和姐妹們居住在意大利博洛尼亞鄉間小鎮的畫家,畫了一輩子靜物畫,也將那些家家戶戶都有的、並不起眼的瓶罐器皿,畫出淡定從容的氣質。

  像很多活躍在二十世紀初的畫家一樣,莫蘭迪雖說一生甚少離開故鄉,卻在青年時代有過外出遊學的經歷。一九一○年,他去到翡冷翠旅行,在那裏,見到文藝復興時期眾多名家的創作。也是在那段外出遊歷的時日,他接觸到法國畫家塞尚(Paul Cézanne)的靜物畫,並被其中安然的、富有生活感的氛圍深深吸引。

  塞尚的靜物畫創作,因循此前眾多藝術家的作品,多以日常生活中的物件(例如陶罐、提籃)以及食物(例如蘋果)為主題。而在莫蘭迪的靜物畫中,蔬菜與水果幾乎找不到,書籍和樂器也極少出現,最多的是瓶子、罐子和碗,大小不等,形態各異,並排排成一行,靜默着,與單色的背景幾近融為一體。

  據說莫蘭迪的畫布並非一開始就是這樣寂靜安然的。有些畫家創作時是向畫布上一層一層地加添顏料,令到畫上的顏色愈見生動濃郁。莫蘭迪則不然。他是先在畫布上塗抹鮮艷的顏色,然後再用淡一些的顏色補上去,一層又一層的,令到原本的鮮艷漸漸淡去,最終呈現出畫中那樣的溫和與淡雅。畫家用「添加」的手法,最終實現的卻是「簡化」的效果,「加」與「減」之間,以此形成一重別致的矛盾與對置關係,頗堪玩味。

  常常有人提到「字如其人」或是「文如其人」,也就是將藝術家的品行修為與他們作品中呈現出來的氣質或樣態對照,並從中找到正向的相關。故此,有人見到莫蘭迪畫中那些靜默的尋常生活物件,見到那些溫煦的顏色,便自然地將畫家本人也想像成淡泊名利的、禁慾的鄉間隱士。可事實上,莫蘭迪的私生活一直成謎,有人說他頻頻出入煙花柳巷間,也有人說他的不近女色只不過是用來掩飾或敷衍的藉口。無論如何,莫蘭迪本人的生活並不像我們想像得那般浪漫,他的人生與他的作品(或者說其他任何藝術家與他們的創作),完全可以剝離開來互不干涉。

  很多時候,我們一面看畫,一面忍不住將自己的心情與思考統統地放入那一重「看」與「被看」的情境中,因此,有了「感時花濺淚」這樣的所謂「通感」筆法,也免不了將自己的所思所感「強加」入作品之中,既為方便詮釋,也為替一己之心情與偏好找一處出口。

  藝術評論家Blake Gopnik曾在一篇名為《謹慎的物慾》的文章中,介紹了莫蘭迪作品的創作背景。在他看來,這位藝術家筆下那些被後來者浪漫化為詩性的、單純的創作,其實是「意大利內戰時期垂死掙扎的小資產階級的象徵」。這樣說並無詆毀之意,只是希望釐清這位意大利畫家在二十世紀上半葉藝術史中的角色。我們不必刻意推高莫蘭迪的境界,為他貼上「詩人畫家」之類的標籤。他不是畢加索那樣的開創者,也沒有夏加爾那般故弄玄虛的本領。他不願離開故鄉,不願走出既有的環境,這是他的固限,卻也因此成為他的特點。

  不破格、不劍走偏鋒,又有什麼不好呢?每當我們提及繪畫、雕塑或書法等藝術門類,每當我們講起大師的傑作,總會談到那些人和那些作品是怎樣的新鮮另類,怎樣的別具一格,卻常常忘記退後一步。在彼時新鮮藝術思潮此起彼伏的情境中,莫蘭迪也曾在立體主義和後印象派之間搖擺,最終,他拋開這些新奇另類,轉身回望,才在寫實的、貼地的情境中,找到自成一格的表達。

  當人人都在追逐改變的時候,或許,「不變」才是最不尋常的「變」。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