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有枱.閱食」展覽現場人頭湧湧。\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右圖:鍾成泉於書展首日攜新書出席「味趣││潮菜大師的美食『講古』」講座。\大公報記者李兆桐攝
在香港書展首日,順應書展主題「飲食文化」,被業內稱為「老鍾叔」的汕頭市東海酒家掌門人鍾成泉,攜美食隨筆集《潮菜味趣:一位潮汕名廚的食膳隨筆》出席「味趣──潮菜大師的美食『講古』」講座,與讀者分享自己從事潮菜烹飪事業50年來的故事。鍾成泉從自身的經歷出發,以一道道潮菜為線索,探尋美味背後的妙趣。他在講座後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時表示,香港是潮菜出海的一個重要站點,希望更多人了解潮汕美食文化。\大公報記者 李兆桐
「前幾年受到一些人的『誘惑』,開始寫一點美食記錄,不小心就掉進了一個『坑』。」鍾成泉在講座中笑稱,自從開始撰寫美食隨筆,他就從「拿刀的」變成了「拿筆的」,「(寫隨筆)收都收不住。」說起他寫這些隨筆的思路,他以「沙鍋粥」舉例:「我那時候在廣州聽外地人說沙鍋粥,而他們講沙鍋粥的時候,那碗粥裏邊帶有很多物料,包括海鮮,還有家禽之類。實際上他們說的『沙鍋粥』和我們在潮汕理解的沙鍋粥不同,我們最初的沙鍋粥其實就是白粥的意思。於是後來我在寫一些飲食紀錄的時候,我就突然想到應該寫篇文章。」
從「沙鍋粥」這一道菜出發,鍾成泉將自己的烹飪經驗和知識融入寫作之中:「(我希望把)粥分清楚一點。我先把沙鍋粥『有下料』和『沒有下料』分開,沒下料的就叫『白粥』,有下料的就叫『香粥』。『香粥』又可以分成幾類,我(以添加的食材)把它分成為海鮮類、家禽類、豬牛類、蔬果類。再用個人的烹製方法,詳細地介紹這個該怎麼做,那個該怎麼下料,在書中梳理一下寫出來。」
將烹飪經驗融入寫作之中
除了講述自己對粥的烹飪知識,老鍾叔還提及與粥有關的故事:「寫着寫着就突然想起小時候,我經常到田野裏去抓『蛤究(小青蛙)』。因為小時候我們的水源是不乾淨的,小孩子喝了會長蛔蟲,面黃肌瘦的。那時大人說最好的營養補充就是用小青蛙去煮粥。(這道菜)又有味道又有趣,所以我就把這種記憶留在書裏。」
在講座最後,鍾成泉也談論自己對潮菜起源的看法。他認為,首先應該把潮菜看成是一個地方菜系。「那麼又是怎麼形成地方菜系的?過去因為交通不方便,信息也不靈通,那時候的人在這個地方住,自己種、養出自己的食材,用自己喜歡的烹飪手法做出你自己的菜餚。」他認為,潮汕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擁有漫長的海岸綫,帶來豐富的海洋資源食材。加上潮汕的平原大地誕生了田園文化,又帶來很多田園食材與池塘食材。「有這兩部分構成的食材,加上我們潮汕人善於烹飪,所以就做出了我們自己的地方菜餚。」
冀更多人了解潮汕美食文化
潮州人出海時,將潮州菜帶到香港和東南亞,1949年後,一批潮菜廚師來到香港,促進了這裏的潮菜發展,此後在不斷走出去的過程中對海外產生影響力。鍾成泉認為,潮汕人的海外移民歷程「為潮州菜的傳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使其在海外受到歡迎。」其中潮州菜在逐漸適應各地的飲食習慣時,又產生許多獨特的風格,「比如香港的港式潮州菜。1990年左右,在香港西環一帶有一處三角碼頭,很多潮汕人在這裏做裝卸工人。也就在這個時候,成就了一條潮州巷和『打冷』店(大牌檔)。」在此之後又有許多潮菜餐廳在香港生根發芽,繼續蓬勃發展,由此老鍾叔認為「潮菜走出去,除了汕頭之外,應該就是香港了。」
講座後鍾成泉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表示,「香港可以說是潮菜出海一個重要的站點。」是次是鍾成泉第一次攜作品來到書展,他直言:「我相信每個潮汕人都希望讓家鄉的菜餚走出去。也因為這樣,我來香港書展,也是期待能讓更多人了解潮汕美食文化。」被問及是否希望在未來將作品翻譯成英文,吸引海外讀者,鍾成泉笑稱:「我還真沒有想到。不過有機會肯定是想試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