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音樂劇《玉良》展現潘玉良藝術人生

時間:2025-04-26 05:02:03來源:大公报

  圖:《玉良》以音樂劇藝術跨界視覺藝術,多角度呈現潘玉良的傳奇人生。圖為階段演出排練照。\主辦方供圖

  演戲家族音樂劇《玉良》現正於荃灣大會堂文娛廳進行階段演出。該作品由安徽博物院擔任製作顧問,以中國首位西洋女畫家潘玉良為創作藍本。融合戲劇、舞蹈、音樂與視覺藝術等形式,這部劇多角度描繪潘玉良的精神世界,引領觀眾走進這段藝術人生。音樂劇導演兼監製姚潤敏,以及主演謝茵、王維,日前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分享演出籌備過程中的體會。\大公報記者 郭悅盈

  回憶起這部音樂劇的起點,姚潤敏首先提到了演戲家族駐團作曲家黃旨穎。她是少數主修音樂劇創作的本地作曲家,憑藉粵語音樂劇《美麗的1天》(英文原版《小城風光》)奪得第二十三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原創曲詞獎。「這幾年我常問她:你最想寫什麼?她每年都有新構想,但總覺得還沒遇到那個『對』的。」直到黃旨穎主動提出潘玉良,姚潤敏立刻產生共鳴:「非她不可。」

  不以女性身份為創作賣點

  潘玉良,這位二十世紀初赴法留學的女畫家,以獨立精神和藝術執著,被視為「新女性」的象徵。她以畫筆貫穿東西,畫出屬於自己的「鐵線」,為後世留下精彩作品。團隊在搜集資料時便被她鮮明的個性吸引。

  創作初期,姚潤敏一度考慮用全女班演出,以延續上海越劇院、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等成功例子的女性視角,但最終打消念頭,「我不想因為她是女性,就特別強調那份艱難。」

  真正定下創作思路,是在姚潤敏拜訪安徽博物院之後。博物院內收藏大量潘玉良原作,學者們在介紹時談到她背後的時代精神:「潘玉良不僅是畫家,更代表那個時代的精神追求。她和『五四』那代人一樣,希望用西方文化救國。」

  拜訪安徽博物院也讓姚潤敏更加確定:不需要刻意強調潘玉良的女性身份,或以此作為創作賣點。因此,她沒有刻意尋找女性編劇,也沒有將劇中男性角色剔除。「我們的設計師是男生,贊化這個角色也還是男性;藝術的高度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內核的真善美。」

  用身體語言表達「玉良鐵線」

  《玉良》的誕生,彷彿是一場關於緣分的排列組合。當姚潤敏構思潘玉良這個角色時,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便是謝茵,「這次我們不是靠唱歌推進劇情,而是靠視覺呈現、動作和身體語言去表達藝術的流動。觀眾一走進劇場,一看就明白什麼叫『玉良鐵線』──她(謝茵)一動,你就知道了。」

  謝茵坦言,起初並不認識潘玉良。但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她越看越被震撼:「她太清楚自己要什麼,她活得太明白。」

  隨着謝茵的加入,姚潤敏也「終於有最好的理由」邀請編舞楊雲濤加入團隊。「一直想合作,只是沒機會。」姚潤敏笑說,今次與其說是邀請,不如說是「挾持」,「你有潘玉良讓他去思考人生,他一定會來。」在她眼中,楊雲濤一直是舞台上的「太陽」,從不抗拒有深度、有內核的角色。一聽到主角是潘玉良,楊雲濤「秒懂」:「那個女人,好強大的!」

  謝茵與楊雲濤是多年的舞台搭檔,這次卻是他們少有的真正一起創作。他們一起排舞、磨合節奏,並將潘玉良的西洋畫風與舞蹈結合,讓動作成為畫面,讓身體成為線條。

  另一對老友的默契,來自謝茵與王維。王維飾演潘贊化一角,緣起於一次演出散場後,在商場與姚潤敏的偶遇。他回憶,當時兩人談起潘玉良,話題一開便一拍即合,促成了這次合作。「這個選材太聰明了,用舞蹈去描繪西洋畫的線條,這種組合從來沒見過。」王維說,哪怕知道自己不是主角,戲份也不算多,仍毫不猶豫地答應參與:「一是因為劇本,二是因為謝茵。我們同層工作了二十多年,終於能一起唱一首歌。這樣的緣分,多難得!」

  那首合唱,也成了他們排練中的功課。「我第一次唱和聲,真的每天飆髒話。」謝茵笑說,「王維像老大哥,總在旁邊鼓勵我。」「他們認識很久,但在排練場上,才真正像搭檔一樣互相合作。」姚潤敏感慨,「兩個老友在舞台上相遇,拚的不只是熟悉,而是信任。」

  演員結合人生經驗詮釋角色

  排練期間,姚潤敏要求演員們書寫「角色小傳」──不是單純的資料搜集,而是真正結合演員個人視角與人生經驗去詮釋角色。這對謝茵來說,既是挑戰,也是突破。她認真寫下潘玉良的一生,並從中找到了自己的投射。「我不是潘玉良,外形不一樣,經歷也不同,年代也差異巨大。但當我寫下她的故事時,我開始理解她,並與她之間有了『火花』。」

  讓「角色小傳計劃」真正打開格局的,是王維。姚潤敏透露,王維提交的角色小傳「讓整個排練場的起跑線都被拉高了」。在謝茵的描述中,王維「從自己的生命經歷出發,將角色的深度與自己的視角融合」。而這些努力,不只是為了完成一場演出。

  當舞台燈亮起,身體如筆,線條初現,屬於潘玉良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