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左)蒙塔吉諾夫與努尼斯演出雙人舞。\Bill Cooper攝;(中)伊安娜.莎蘭高舞技高超。\Carlos Quezada攝;(右)「港芭」搬演足本《舞姬》。\Bobyeah攝
除了「幽靈王國」中二十多位群舞舞蹈員和女舞蹈員齊整合拍的隊型、優雅浪漫的姿態動律,教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外,古典芭蕾舞劇《舞姬》以印度神廟及宮廷為故事背景,加插別具異國風情的多樣舞蹈風格,進一步促使此劇備受推崇。\劉玉華
十九世紀後期,法裔編舞大師佩蒂巴(Marius Petipa)編排的長篇舞劇《舞姬》(又譯作《神廟舞孃》),1877年由馬林斯基芭蕾舞團在聖彼得堡首演。然而,該劇卻從未曾到國外搬演。
曾排演多個版本
直至1961年,雷里耶夫隨基洛夫芭蕾舞團(即馬林斯基芭蕾舞團)到巴黎巡演,西方觀眾才第一次看到其中「幽靈王國」(Kingdom of the Shades,又譯作「幽靈國度」)的選段。同年,雷里耶夫尋求西方庇護,並於1963年11月為英國皇家芭蕾舞團排演「幽靈王國」。
及後,基洛夫芭蕾舞團另一芭蕾明星瑪卡洛娃(Natalia Makarova)也投奔西方。1974年,她替美國芭蕾舞劇院排演「幽靈王國」。她更憑着在蘇聯演出積累的經驗,根據原劇,排演個人版本的《舞姬》全劇,成功重現終場一幕裏,神廟倒塌後,男女主角羽化登天,再續情緣的場景。1980年美國芭蕾舞劇院公演瑪卡洛娃的三幕《舞姬》,首次在西方舞台展現該劇的足本面貌。時至今日,世界各地多個大型舞團皆把她的《舞姬》列為經常上演的保留劇目。
現今的馬林斯基芭蕾舞團和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搬演《舞姬》時,則刪掉了兩位主角終場在極樂世界重聚的場景。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上演的雷里耶夫《舞姬》是另一個叫人讚嘆的版本。他本打算復排佩蒂巴原來的四幕結構,可惜因健康情況變壞,無法如願。1992年10月《舞姬》在巴黎公演時,只排演了三幕。翌年一月,雷里耶夫撒手塵寰。他的版本遂成了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自家品牌的首本劇目。
與馬拉科夫首合作
據資料顯示,本地舞迷首次欣賞足本的《舞姬》,是2000年9月,由香港芭蕾舞團(簡稱「港芭」)演出Dawn Weller的三幕版本,共上演七場。2017年2月巴伐利亞國家芭蕾舞團訪港,演出帕翠斯.巴特(Patrice Bart)的版本。
未得見《舞姬》全劇登上本港舞台前,「港芭」早分別於1999年1月及2009年11月三度選演「幽靈王國」。再者,2017年6月,中國國家芭蕾舞團訪港在沙田大會堂表演瑪卡洛娃版本的「幽靈王國」選段。
時隔二十三載,「港芭」今個舞季的重頭製作,特別請來國際舞壇享負盛名的烏克蘭裔舞蹈家馬拉科夫(Vladimir Malakhov)給舞團排演《舞姬》全劇,呈現劇中舞孃妮姬亞與蘇拉將軍浪漫淒美的生死戀。
現年五十五歲的馬拉科夫是公認的舞蹈奇才。年輕時,他加盟維也納歌劇院芭蕾舞團、加拿大國家芭蕾舞團等。後來,他轉投美國芭蕾舞劇院,並擢升為首席舞蹈員。歷年來,他獲獎無數,包括2002年獲頒尼金斯基大獎(世界最佳舞蹈員)。2004年至2014年,他出任柏林國家芭蕾舞團藝術總監;2015年起,擔任東京芭蕾舞團藝術顧問。很多當代知名編舞家均替他度身編創作品,他可稱得上是位演繹古典與當代劇目皆得心應手的舞蹈家。
據悉,早在1999年馬拉科夫便已經為維也納歌劇院芭蕾舞團排演足本的《舞姬》。三年後,柏林國家芭蕾舞團也把該劇搬上歌劇院舞台。今回「港芭」跟馬拉科夫首度合作,是其版本的亞洲首演。
多位舞蹈首席參演
演員陣容方面,「港芭」邀請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簡稱「皇芭」)當時得令的兩位台柱明星瑪麗安莉拉.努尼斯(Marianela Nuñez)與華第.蒙塔吉諾夫(Vadim Muntagirov)擔任客席首席舞蹈員,飾演妮姬亞和蘇拉將軍。阿根廷裔的努尼斯2008年曾隨「皇芭」訪港,主演費德烈.艾斯頓(Frederick Ashton)的舞劇《希爾薇婭》。2005年至2022年期間,她四度獲選為英國評論協會國家舞蹈獎最佳女舞蹈員。
蒙塔吉諾夫2014年正式加盟「皇芭」,2013年及2019年先後贏得莫斯科貝諾瓦芭蕾大獎的最佳男舞蹈員獎項。2021年《歐洲舞蹈》(Dance Europe雜誌及網絡平台)推選他為年度傑出舞者。他跟努尼斯多年來合作無間,搭檔合演《天鵝湖》、《睡美人》、《唐.吉訶德》、《吉賽爾》、《舞姬》、《歌碧莉婭》等經典劇目,兩人的默契毋容置疑。上述的劇目更被攝製成鐳射光碟/藍光影碟,大受歡迎。他倆在舞台上發放的獨特藝術魅力,委實讓人翹首以待。
另一位客席首席舞蹈員是來自柏林國家芭蕾舞團的伊安娜.莎蘭高(Iana Salenko)。烏克蘭裔的莎蘭高2017年8月曾應邀抵港,擔演「港芭」《唐.吉訶德》的女主角。眾所周知,她舞技造詣深厚,完成高難度動作時從容流暢;又善於掌握角色內心情緒的變化,台風迷人。她的表演,別具感染力。
足本演出的《舞姬》舞蹈場面目不暇給,主要角色多段的雙人舞固然盡顯芭蕾藝術的精粹,領舞及群舞舞者們接二連三風格迥異的獨舞、組舞段落,各具特色,營造不同的氣氛場景。此外,全劇的布景及服裝設計,呈現堂皇富麗的氣派。
明庫斯(Ludwig Minkus)撰寫的配樂,主題旋律凸顯多位主要人物的情感起伏,連場的群舞、組舞樂曲旋律優美動聽,凝聚切合情節開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