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雲觀展/「壬寅說虎」 回溯中國歷史上的虎文化

時間:2022-03-16 04:24:52來源:大公报

  《禮記》言,苛政猛於虎。如今真正來到農曆壬寅虎年,卻發現是疫情猛於虎也。就連原定於一月二十一日開展、由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舉辦的「壬寅說虎」虎年生肖展,為免人群聚集,也改為網上展出。展覽涵蓋二十多件與虎有關文物,種類涉及書畫、印章、陶瓷等,反映虎形象於中國文化之變遷。\大公報記者 劉毅

  虎作為十二生肖中的食肉捕獵者,常被人冠以力量的象徵,成語中更不乏「虎虎生威」、「卧虎藏龍」等讚譽,再如虎符歷來是調兵遣將之重要信物,近現代也有不少名師大家所繪「虎圖」。今次展出與虎有關的文物,展現人們對於山君的認知,如何由祛邪噬魅、圖騰崇拜、仙人座駕到隱喻現實、再到畫虎似貓的改變。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每年農曆年前後,都會舉辦生肖主題展,今年以圖片和影像的形式,於互聯網展示展品,實屬疫情下的無奈之舉。觀眾可瀏覽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網址www.artmuseum.cuhk.edu.hk,查看今次網上展覽網址。展期由即日開始,不設期限。\ 圖片:主辦方提供

  張善孖《伏虎》

  張大千二哥張善孖以畫虎聞名,號稱「虎癡」,愛虎之深,更曾在蘇州網師園畜養幼虎,也因可近距離觀察老虎,令所繪老虎神態更加寫實。這幅《伏虎》取景較窄,一虎立於崖邊,擬作撲躍狀,呈現出一觸即發的緊張氛圍。技法融合中國畫傳統技法與嶺南派風格,工筆、寫意兼備,老虎偏寫實,而背景是中國畫的淡水墨意境。作品後經張大千題跋,所寫「建平」為今安徽郎溪縣古稱。

方薰《摹唐寅玉骨仙人軸》

  畫中女主角是唐代奇女子吳彩鸞,她原本因家貧以抄書為業,而在唐傳奇中,吳彩鸞成了仙女──她與凡人結為夫妻,最終騎虎飛升。清代畫家方薰描述吳彩鸞與虎並立,由此凸顯吳彩鸞不同尋常的地位。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研究員童宇介紹:「明清時期,文人畫家多將虎與仙道題材聯繫在一起,往往以仙人坐騎的身份出現,以凸顯他們的法力。正如這幅作品中,吳彩鸞仙姿綽約,旁邊的老虎形態溫順、馴服。」

居廉《和尚戲虎》

  清末廣東畫家居廉畫作《和尚戲虎》以虎僧諷刺,當中的和尚衣冠不整,其行為說是戲虎,更似戲貓。老虎體型弱小,甚無威懾。一僧一虎,物種各異,原本所處環境也不同──和尚不在寺廟,老虎不在深山,彼此見面都是一件很危險的事,然而老虎心甘情願被僧人戲耍,是否僧人有神功妙法?居廉正是藉這種似真似幻,反諷道貌岸然的騙徒。

  丁衍庸《貓虎圖》

  今年過年,不少人都用貓向好友拜年。殊不知其實在文人的筆下世界,雖在描繪老虎,但更像是在畫貓,「畫家之所以畫虎似貓,是因為他們很少能見到真正的老虎。故而筆下的老虎非但不威猛,反而萌態可愛。」童宇道。正如這幅《貓虎圖》,不同於民國畫家以虎喻救亡圖存,而是更多展現其更似貓的一面。丁衍庸也正是運用這種畫虎似貓的變形手法,彰顯幽默意趣,亦如畫中拔文「貓貓虎虎任人猜」。

  高奇峰《夜嘯》

  這幅出自高奇峰之手的《夜嘯》,可感虎之威嚴,題字「虎嘯一聲山月高」,更為其添霸氣。彼時,高奇峰曾留學日本,當時的日本盛行畫虎風潮,是故高奇峰也受到了這股風潮的影響,筆下所繪逐漸由傳統花鳥改為大型猛獸,技法上融合日本朦朧派手法,更加側重寫實。童宇表示:「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虎的威嚴充滿進取精神,社會上有畫虎風潮。虎背景多為夜色、雪景,以凸顯其兇猛屬性。」

  西漢《天馬、朱雀、挽虎、樹鶴》紋空心磚

  這類墓室用大型空心磚多出現在當時的河南地區,這件空心磚出土於河南省鄭州市,印有天馬、仙鶴、朱雀及人物挽虎圖案。漢墓磚常見繪虎,漢朝人視虎為辟邪神獸,認為「畫虎於門,鬼不敢入。」童宇提到這類空心磚的另一種功用:「漢代以降,因為空心磚可擴音,明清文人又拿它們作為古琴台使用。也算是百無禁忌。」

  銅虎鈕巴蜀印

  四川古代巴蜀文化中尤其崇虎,虎紋在巴蜀兵器、樂器中較為多見,此巴蜀印做工精巧,老虎造型生動,紋飾細膩,印章體積相對偏大,可見佩戴者身份尊貴,可能屬於部落首領所有。印章上的神秘符號意義不明,有待破解。從這枚印章也可延伸猜想,古代的四川地區環境險惡,先人願以虎作為配飾,尤見他們相信老虎能有助他們抵禦蛇蟲蜈蚣之流。

  高劍父《病虎》

  病虎原本並非好意頭,但高劍父這幅《病虎》是其重要人生軌跡的見證。作品用色灑脫、豪放,充滿典型中國畫特色,重筆墨,畫中虎尾豎起且呈分叉狀,眼神驚恐,有病中乍驚之態。畫家創作《病虎》時,正值人生起伏之時,又恰逢時局動盪。面對內憂外困,加之健康也出了問題,這幅作品或許是其自我寫照。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