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修復中日關係須直面歷史/[大公報記者]徐小惠 劉毅

時間:2019-11-18 04:28:17來源:大公報

  圖:傅高義與《中國和日本》/大公報記者徐小惠攝

  十一月十一日,中日研究專家、哈佛大學亨利.福特二世社會科學榮休講座教授傅高義(Ezra F.Vogel)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召開記者會,宣布其新書《中國和日本》中文版在香港正式出版。作為少數能說中文、精通日語,對中日社會均有深入研究的學者,傅高義曾出版過《鄧小平時代》、《日本第一》等著作,對中日兩國的政府與人民都有很深的了解。《中國和日本》歷時七年寫成,以中日一千五百年的交流史為視野,涵蓋兩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結,當天在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傅高義表示希望能以此書推動改善中日關係,建立和平的秩序。

  新書發布會由傅高義同社會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主講,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社長甘琦主持,香港嶺南大學歷史系講師、《中國和日本》中文版翻譯毛升等嘉賓出席。

  根據甘琦介紹,《中國與日本》一書的英文版剛剛在今年7月於美國發行,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在中文版的編輯過程中,對英文原版中的一些史料性的問題,進行了再度的核實與修正,因此在史實上比英文原著更準確、更權威。

  新書審視中日關係史

  記者會召開之時,遠處不到一百米,暴徒與警察正在中大校園內對峙。今年八十九歲的傅高義歷經二戰、冷戰,又走過後冷戰時代,對於當天活動,現場之外發生的情景,他顯得非常沉着和鎮定。

  七年前,傅高義發現中日關係開始陷入緊張的氛圍,他擔心兩國間一不小心就會滑向戰爭,因此動了寫作《中國與日本》一書的念頭。從準備,到寫作,歷時七年,他以兩國朋友的身份,以懷抱同情態度的旁觀者身份,試圖破解中日關係的死結。

  金耀基開場時說:「無論從學術、從情感、從關係的角度而言,沒有人比他(傅高義)更合適寫作此書。」《中國和日本》一書中,傅高義將中日關係放入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中審視,將兩國的交流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從日本學習中國,到中國學習日本,再到新時代「政冷經熱」的雙邊關係。對於中日關係的修復,傅高義認為要直面歷史。

  「中日是天注定的鄰居。」傅高義對金耀基的這句話深表贊同。「從隋唐開始,中國的漢字、佛教等基因傳入日本,影響至今。在很長一段時間中,中國是老師,日本是徒弟,東亞文化、儒家文化的形成皆離不開此。」金耀基說,「後來,甲午戰爭讓國人意識到日本現代化的成功,中日的師徒關係開始顛倒,中國開始向日本學習,從孫中山到梁啟超等,紛紛通過日本學習西方文化。」

  盼兩國青年了解彼此

  傅高義一九六三年發表的《日本新中產階級》一書,近年來受到內地社會熱捧,因為書中跨越三十年的日本社會現象,幾乎都在今天的中國得到體現。如上世紀日本與美國之間持續不斷的貿易戰,如今美國又開始對中國宣戰,常常會有一些聲音認為中國要避免重蹈日本「廣場協議」的覆轍。而傅高義與金耀基都不以為然。他們不認為「廣場協議」代表日本的衰弱。「『廣場協議』後,日本其實進入一個由大到強的過程。」金耀基說:「中國現在也在由大國向強國轉型。大,代表的是體量,而強,意味着現代化的全面與深入。」二人談到:「中國未來可能不會像之前經濟增長速度那麼快,從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六,將來變成百分之二三也有可能。」「但我們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好呢?GDP最高嗎,還是要人民幸福?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向日本學習,關於如何現代化。」他們都贊成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目前在高科技領域,日本的創造性不一定能領先中國。但在基礎科學方面,還是日本更厲害。」

  「在軍事、科技之外的領域,中國的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傅高義還提到:「在經濟方面,目前中國沿海地區和日本沒差多少,內陸相對落後的地區可能十幾年也能解決;但社會方面若要追上日本,做得好的話,沿海十年之內能趕上,內陸則需要二三十年。」他希望中日年輕人之間能夠更多的交流,了解彼此,建立友誼。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