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學者與紅伶談粵劇傳承

時間:2019-08-19 04:24:04來源:大公報

  圖:嘉賓討論粵劇近十年的回顧及展望,右起:粵劇發展基金顧問委員會副主席葉世雄,三地紅伶包括李龍(香港)、阮兆輝(香港)、朱振華(澳門)、倪惠英(廣東)與教授梁寶華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湯艾加報道:今年是粵劇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十周年,作為粵港澳三地的重要文化橋樑,粵劇的傳承和發展獲得了香港、澳門、內地粵劇傳承人的關注和探討。由香港電台第五台、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合辦的「粵港澳大灣區粵劇藝術發展論壇」,日前在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茶館劇場舉行,來自粵港澳三地的粵劇藝術家及學者齊聚一室,共同回顧粵劇申遺成功十年間的發展歷程,以及探討未來的傳承方向。

  粵港澳三地同根同源,三地的名伶及學者通過個人的主題演講、相關主題的討論及分享、與台下觀眾互動的方式,圍繞粵劇的傳承與推廣、行業生態之變遷、粵劇演員風格與社會環境變化之間的關係,以及唱腔與粵劇音樂的演化等議題,踴躍發表真知灼見,研討如何促進粵劇更加可持續性地發展。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主管(戲曲)鍾珍珍、署理副廣播處長(節目)陳敏娟與協辦單位代表廣東廣播電視台副總編輯劉衛、澳門廣播電視股份有限公司傳訊事務部副總監龔惠芬,一同進行「張飛面譜」拼合啟動開幕儀式。

  粵劇是共同的「鄉愁」

  廣東省粵劇院副院長曾小敏發表題為「粵劇的傳承發展和推廣」的演講,她形容粵劇既是連接粵港澳三地的文化紐帶,亦是共同的「鄉愁」。繼而以廣東省粵劇院正在開展的粵劇推廣工作為例,認為粵劇的傳承離不開對於珍貴歷史文獻的保留、成立「名家工作室」,而粵劇的發展更需要準確的市場定位,打造粵劇的城市品牌,培養觀眾買票入場看戲的習慣。

  本港粵劇名伶阮兆輝十分感慨如今粵劇生態的變遷,「前人的粵劇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都付出了很多的艱辛和心血,但當時都致力推出優秀的大戲以吸引更多觀眾。但現在的演員卻將更多精力用於寫申請資助的計劃書上。」他指出,今時今日,劇團的收入和支出不成比例,且以現在的生態環境來看,未必能夠經營一個劇團,惟希望政府可打造出一個粵劇的健康生態。

  相比較舊時代,現代社會互聯網發達,娛樂種類增多,究竟會否影響到粵劇的傳承和發展?香港教育大學粵劇傳承研究中心總監梁寶華在「從香港社會文化環境改變看粵劇演員之個人發展」的講題中表示:「以前的粵劇大老倌均有鮮明、多元化的個人風格,但現在的社會文化環境之改變,繼而引起學習模式改變,現代觀眾追求的是『即時滿足』和『多工處理』,希望能在最快的時間收穫最多信息,以及關注力差,習慣同時做多件事,因此,今日的演員和學習者應考慮是否追求個人風格,從而『自我實現』?前輩及傳授者應思考教學目的是追求粵劇藝術傳承還是一項工作?觀眾是獲得個人滿足還是維持粵劇生態的平衡?」

  從戲中體會人生道理

  來自澳門的粵劇曲藝研究學者沈秉和也十分認同梁寶華的觀點,他以「從唱腔興衰看粵劇的音樂化進程」剖析欣賞粵劇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消閒,更應從戲中體會人生道理,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一位粵劇演員的好唱腔,可以把觀眾引入充滿戲劇性的戲曲場景,甚至可以跳脫出劇本,唱出戲中的情義兩難全,令形式與內容高度契合。」

  個人演講之後,粵港澳三地的粵劇藝術家和學者亦回顧粵劇藝術在當地的十年發展景況及展望未來。廣東省戲劇家協會主席倪惠英指出,廣東省的粵劇發展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支持,近年伴隨粵港澳三地的頻繁交流,足見三地同根同源且優勢互補;阮兆輝認為,香港的粵劇發展要重視創新,但不應偏離「一桌二椅」的戲曲程式化,粵劇演員要憑藉功架令觀眾信服;澳門粵劇藝術家朱振華回顧澳門十年粵劇發展時則表示:「澳門雖然市場不大,觀眾人數不多,但有鐵桿戲迷。傳承和發展全靠民間力量和劇團之間的共同合作。」

部分圖片:香港電台提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