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畫家座談香港與藝術創作

時間:2019-01-07 03:17:53來源:大公報

  圖:何百里(左起)、沈平、朱達誠、蕭暉榮、蕭芬琪出席講座

  【大公報訊】記者徐小惠報道:為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舉辦的「香港牽動我的心」聯展正在進行,大會日前在中央圖書館舉辦「『香港牽動我的心』主題展覽的意義及影響」講座,香港美協主席蕭暉榮擔任主講,演講嘉賓包括香港美協常務副主席朱達誠、香港美協副主席沈平、香港美協理事何百里,香港美協秘書長蕭芬琪為學術主持,此外廖井梅、益行、陳偉等藝術家亦有出席。

  傳統文化 創作來源

  蕭暉榮當天以「中國文化『詩教』傳統與主題美術創作的傳承關係」為題主講。他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先解釋主題美術創作之文化來源,認為本次聯展傳承了中國傳統「詩教」精神,「與當今時代的價值取向、審美風範息息相關。」接着他又闡明香港之歷史,梳理其與中央自古以來之一體關係,總結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成就,希望加強美育,引導香港市民認同祖國的文化與核心價值觀。他指出傳統是根,繼承是本,民族精神為魂,其創作力求融合中華傳統文化精神與時代精神於一體,譬如他此次展出的《滄桑歲月圖》,描繪港英政府管治時期的香港社會百態,場面宏大,刻畫細膩,反映出當時華人二等公民的社會現實。

  朱達誠是次參展作品為《東方之光——一代文豪查良鏞大俠》、《東方之光——光纖之父高錕教授》、《東方之光——國學泰斗饒宗頤教授》三張肖像畫,刻畫得入木三分。此前中聯辦副主任陳冬曾用四個「大」來高度評價本次展覽,即「大喜日子」、「大師雲集」、「大美香江」、「大愛之心」,朱達誠認為四「大」之上,還應再加一「大」,即「大有希望」。他說:「看過整個展覽的作品之後,覺得香港大有希望,香港美術界大有希望。」他詳細地回顧了本次參展的香港藝術家的作品,表示香港美術界的作品令他眼前一亮。「受空間、經費、名額的限制,香港藝術家畫畫是出自文化自覺,我覺得了不起。」他續說:「希望今後能有更多的這樣的機會,我們一定做比這次更好的展覽出來。」

  歷史題材 取之不竭

  沈平亦談到如今香港畫家們的現狀,他說:「幾十年前香港比內地條件好,但隨着改革開放,情況現在完全相反。」他提到了是次亦有份參展的畫家沈默,「當初他蝸居香港,放棄了內地優越的條件,身居斗室,白天畫畫的畫板到了晚上翻過來當床板用。」他感慨香港畫家生活之艱難,「在不大的空間中,不寬裕的時間中,還要作畫,還要研究怎麼創新。」如今內地藝術發展條件好得多,各種大型展覽層出不窮,他希望今後香港也能更多舉辦類似展覽:「其實香港可歌可泣的歷史題材太多了,不講沒人知道,畫出來才會為人所知。」是次他帶來作品《璀璨香港》和《陽光下的維港》,他說同中央美院的教授相比,香港畫家的優勢在於對香港的熱愛更深切。

  何百里為香港回歸二十周年而創作《我愛璀璨香江》,以一片沸騰的熱烈氣氛慶祝香港回歸。在他看來,傳統二字,傳為傳承,統為凝聚。他說:「藝術是感受,是自由。香港之所以牽動人心也是因為他是最自由、最放飛的地方,因此它前途無量。」對於是次參與的青少年的作品,他認為:「小朋友畫的不是好不好的問題,而是愛心的問頭。有感情、有心,就是至高無上的。」

  益行在現場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稱:「我們要以自己的心、以自己對香港的祝願畫我們的畫。心中知道什麼是美,才有真善美,用美好的眼光去欣賞每個事物。我看香港總是看到它好的一面。」

  該展覽在中央圖書館舉行至一月十日。展覽對於香港市民提升對祖國文化藝術的了解,實現香港與內地的進一步融合,培養青少年熱愛藝術、愛國愛港的精神,具有積極的重要意義。   圖片:大公報記者徐小惠攝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