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景德鎮瓷器展為明御窰補白

時間:2018-11-13 03:16:59來源:大公報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報道:在江西景德鎮陶瓷發展史中,有一個時間段被業界形容為「黑暗期」或「空白期」,其所對應年代即為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當時的明王朝因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土木堡之變」而導致皇位更迭頻繁。那個時候燒製出的御窰瓷器不落正規年款,再加上史料有限,故業內有人推測這一時期的御器場可能已經停止了燒製。儘管如此,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與此有關的專家學者,考證史料、修復出土瓷器,一直努力不懈地為「空白期」補白。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文物館聯合景德鎮御窰博物館,由即日起至十二月十六日在中大文物館舉行「填空補白II:考古新發現明正統、景泰、天順御窰瓷器」展覽,展出景德鎮御窰博物館館藏共計一百五十八件/套,以最新考古發現的御窰瓷器為核心,輔以永宣及成化時期的精選標本作對比展示。絕大部分展品近期得以系統整理和修復原成,首次在內地以外地區展出。

  中大文物館展158藏品

  是次瓷器展以二○一四年最新考古發現為核心,集中展示正統、景泰、天順御窰瓷發展特點,並輔以永樂、宣德及成化時期的精選標本作對比展示,讓觀眾直觀感受到這三朝御窰瓷發展歷程。「有學者認為,這一時期因有明英宗被瓦剌所俘的『土木堡之變』而導致政局動盪,再加上御窰瓷器不落正規年款,令這一時期瓷器的斷代舉步維艱。但伴隨二○一四年,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在珠山北麓發掘數量空前的正統、景泰、天順時期御窰瓷器(片),不僅填補這一空白期,更反映當時的瓷器燒製不僅未受到政治影響,反而彰顯那個朝代的燒製造詣及紋路特色。」中大文物館助理研究主任(器物)王冠宇表示。

  景德鎮市御窰博物館館長江建新接受採訪時補充道:「出土時很多瓷器都需要重新修復,要將一些碎片進行重新拼接,我們曾試過六個月集中修復五千多件,完成之後即感到十分震撼,因為修復成功的瓷器不但為景德鎮瓷器考古填補重要空白,更由此力證此時期的御窰生產不僅沒有停止,還持續進行實踐與探索,充滿創造力。」

  展廳第一層主要展示「青花纏枝寶相花紋葫蘆瓶」、「青花龍紋大盤」等重器,葫蘆瓶為一九八八年出土,龍紋大盤為二○一四年出土。將三十年前已出土的瓷器與新發掘的文物同場展出,有助於觀者了解御窰瓷的傳承脈絡。

  一窺御前清賞之好尚

  明代海上貿易繁盛,從明正統至天順「青花雙面淡描海水瑞獸紋侈口碗」即可印證。海水瑞獸紋於永樂年間出現,而海水與瑞獸的多形式組合,在宣德時期得以延續,亦大量流行於正統至天順年間,至成化以降才發生重大改變,明朝對海上貿易的推崇由此可見一二。

  從展出瓷器可觀,「空白期」的瓷器燒製情況,並不似之前人們推斷那般出現停滯,反而部分瓷器的傳承方面有着歷史的印記,譬如正統帝朱祁鎮對於祖父輩─永樂帝、宣德帝的繼承,從瓷器上亦可看出端倪。此外,明開國洪武年間,就已經有對釉上彩的探索,但發展至永樂、宣德年間也只有零星實驗,少見成品問世。但從展出正統至天順年間的玉壺春瓶、雞心執壺、大盤、小盤等,卻可見釉上虹彩或綠彩裝飾,已形成一定規模,王冠宇介紹:「它們的存在,不僅說明此時期瓷器發展境況,更說明這一時期的瓷器非但沒有受到政治衝擊,反而為之後的成化釉彩瓷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更多資訊可瀏覽網址www.artmuseum.cuhk.edu.hk,或登入facebook「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部分圖片: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提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