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新記」三傑 鑄報界典範

時間:2020-11-10 04:23:21來源:大公報

  圖:1926年9月1日,張季鸞以大公報記者的名義在頭版發表《本社同人之志趣》一文,提出了「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四不」辦報方針

  大公報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創刊,館設法租界,創刊人是滿清正紅旗人英斂之。1926年,在吳鼎昌聯合張季鸞、胡政之合組「新記公司」接盤大公報後,這家老牌的華北報紙便形成了吳、張、胡的「三駕馬車」經營模式,吳鼎昌任社長,胡政之任總經理,張季鸞任總編輯。

  胡政之

  作為記者,胡政之是唯一採訪巴黎和會的中國記者。作為老闆,他讓大公報總發行量由初辦時的幾千份一度增長到20萬份並成為全國性大報,不遺餘力延攬、提攜、培養了范長江、徐鑄成、蕭乾、朱啟平、金庸等一批人才,後來都名滿天下。在60年人生歲月中,在大公報服務長達27年。新聞史家評價他與大公報「淵源最深、貢獻最大」。

  張季鸞

  張季鸞1905年留學日本,1911年學成回國。辛亥革命後,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的秘書,參與起草《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等重要文件,並且發出了中華民國成立後的第一份新聞專電。在國難當頭之時,張季鸞以筆代槍,言論報國,激勵中華民族共赴國難、奮力抗日,其作用甚至比刀槍更關鍵。

  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張季鸞曾接連發出多篇社論,其中一篇《給西安軍界的公開信》勸告東北軍將士迷途知返,不能誤國誤民,要求張學良等人無條件地釋放蔣介石,還要張學良向蔣介石賠罪。這篇社評說得入情入理,特別把東北軍的處境與其遭遇,說得極為透徹。報紙被國民政府加印40萬份空投西安城。當時參加事變的幾位東北高級軍事將領曾表示,「大公報這篇《給西安軍界的公開信》成了近代歷史重要文獻之一,其所發生的功效絕對大於楚漢爭霸中的『楚歌』」。這篇社評在歷史關頭起到了重大作用,促進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王芸生

  王芸生筆名舊聞記者,祖籍河北靜海。

  1929年夏進入天津大公報,因撰寫《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而一舉成名。

  1941年9月任重慶大公報總編輯,主持大公報言論。1946年,大公報成立總管理處後,任總編輯和社評委員會主任。

  新中國成立初期,擔任上海大公報總編輯,後任北京大公報社長。曾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中國日本友好協會副會長。著有《芸生文存》、《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台灣史話》等。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