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從古蜀祭祀場景 「理解三星堆」

時間:2022-08-17 04:23:24來源:大公报

  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出土的各類文物吸引世人的目光,近年來,三星堆遺址考古取得多項重要收穫,新發現文物數量之豐、製作之精、造型之奇,令人嘆為觀止。由深圳博物館、南方科技大學主辦,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協辦的「理解三星堆:祭祀場景中的銅器、玉器與象牙、虎牙」展覽正在深圳博物館古代藝術館舉行。\大公報記者 李望賢(文、圖)

  展覽以聚焦模擬重現的三星堆祭祀場景為核心,共展出來自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和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文物15件(套),其中一級文物14件(套),較為完整地展現出3000年前的蜀祭場景。

  模擬還原古蜀祭祀場景

  展覽由著名考古學家、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唐際根策展,他介紹,現在學術界對三星堆做了很多年的研究,定義其為祭祀遺存。是次展覽主題為「理解三星堆」,就是按照學術界的一個主流觀點,從祭祀的角度來解讀,所以挑選的展品,是表現祭祀場景裏的關鍵性文物。

  展廳中央一組復刻展品模擬了3000年前的蜀祭場景:「施祭者」青銅大立人立於高台,身着龍紋衣,頭戴「天目冠」,表情莊重、雙手持物,旁邊青銅跪姿頂尊人像、青銅跪姿執璋人像、青銅獸冠人像、青銅跪坐人像同樣穿戴整齊。中間以複製的三星堆2號祭祀坑出土的2號青銅樹作為展示核心,表現古蜀國人透過神樹將心中之所念傳達給上天,人面鳥在受祭者與青銅樹之間飛翔。

  唐際根表示,「文物整個擺放方式都不是簡單的陳列,而是一個解讀,所以每個文物的展示環境,該有的位置都包含自己的信息,這個展覽不是用大量的文物陳列給大家,而是用關鍵的文物解讀一個祭祀的場景的概念。」

  他介紹,對整個場景的模擬還原是基於1986年出土的兩個坑。「分析的依據第一是文物本身的特徵觀察,第二是文物之間的功能銜接。例如做動作的祭祀,瓦面是帶着微笑的接受祭祀,中間這棵神樹銜接,這叫器物關聯、器物組合,一個是單個器物的觀察,一個是器物之間功能關係的建立,是考古的一種方法。8號坑局部有個神壇,瓦型面具在上面,立人在下面,這個局部保留了3000多年前的記憶。」

  施祭者:衣着華麗 神情肅穆

  在整個祭祀場景中,施祭者的特點是神情肅穆、穿戴整齊,手執「祭品」。三星堆祭祀遺存,表現的是古蜀國的「國家祭祀」,也是群體祭祀。有主祭者,也有從祭者。

  主祭者青銅大立人立於高台,通高約261厘米,高台分三截,最下一截為基座,高約35厘米;中部一截作「象臉之形」,高約35厘米;上部為基台面,高不足9厘米。三者相加,高台整體高度約80厘米。人像免冠高163厘米,身高及五官與常人無異,並無縱目面具的那種超乎尋常之處。其身着龍紋衣,頭戴「天目冠」,表情莊重、雙手持物。

  立人像衣着華麗,服飾三重,外套上繡有龍紋與卷雲紋,唐際根認為,「這3套衣服必須有人伺候才能穿上,因為在背後打了個結。它的冠上有4隻眼睛,都是朝天看的,有學者稱之為『天目冠』,後腦部可見2個斜開穿孔,可能用來安插髮筓,耳部還留有耳洞,正是三星堆諸多人物形象的常見習俗特徵。」

  從祭者則體量較小,同樣穿戴整齊,虔誠莊重;執璋、頂尊、合掌……或立或跪,舉止之間,儀式感十足。

  受祭者:面露微笑 高掛受祭

  作為「受祭者」的文物,最大特點是高處懸掛或高處矗立,且不表現肢體動作。在模擬祭祀場景中,受祭者包括1個縱目面具,2個鼓目面具,以及2個人頭像。其中位於正中的縱目面具體量巨大,高66厘米,寬138厘米,後部敞口,面部雙側有孔,面具縱目前突,雙耳廣闊,被表現成富有超能力的形象,「細看他們的面容,眼睛凸出,耳朵巨大,是所謂的『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嘴角到耳根下方,表現出在微笑接受祭祀的場景。」

  唐際根表示,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產生於蜀國早期,也就是「蠶叢及魚鳧」時代。按照一般社會發展理論,那時候在中原一帶,已經進入了鐵器時代,而在秦嶺阻隔的蜀地,還在大力發展青銅,而且到了相當的高度。從這些面具的出土就可以看出,製模技術非常完美,所以鑄出來的面具線條流暢,花紋精細,對稱嚴謹,細節優美。他認為,《華陽國志.蜀志》載「蜀王蠶叢,其目縱,始稱王」。縱目面具所代表的,或即蜀國開國君主蠶叢;而鼓目面具所代表的,或為蠶叢之後的列代蜀王。

  是次展出的展品,包括多個青銅鼓目面具和人頭像。其中兩個青銅鼓目面具,為1986年三星堆2號祭祀坑出土,現藏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面具後部敞口,額頭與下顎兩側開孔,使用時懸掛於高處,面部表情輕鬆。展出的人頭像則神情凝重,不表現任何動作,頸部以下鑄成空腔,可通過插入推高,亦被解讀為受祭者。

  唐際根介紹,甲骨文祭祖卜辭中有「廿示」的記載,即一次性將20位祖先列入祭祀對象。1986年發掘的三星堆1號祭祀坑中出土青銅鼓目面具正好20件。應是被列入祭祀的「集合先祖」,可以解讀為受祭的蜀王列祖形象。新近發現的三星堆祭祀遺存坑和金沙文物中,亦發現有黃金製成的鼓目面具。

  構建起施祭者和受祭者之間關聯的是「建木通天」的神樹,此次展覽複製的三星堆2號祭祀坑出土的2號青銅樹,青銅神樹由底座、樹身兩部分組成,下部底座為0.37米的三個拱形組成山,3.59米的樹成長於山頂,其高度是山的近10倍。「設計理念清晰:有樹長於山巔,樹高是山高的近10倍。『通天』概念表現得淋漓盡致。」此外,小型青銅神樹中可見青銅人面鳥,其縱目廣耳的特徵,與縱目面具的受祭者相同,或即羽化的受祭祖靈。它羽翅張開,鳥足赫然棲落於樹幹頂部的花果之上,似正俯瞰世間。

  珍貴祭品 浴火獻神靈

  是次展覽還包括多件祭祀中的祭品,包括虎牙、象牙、玉貝等。唐際根介紹,古蜀國以珍貴之器祭獻神靈、先祖,其中象牙、虎牙來自巨獸;海貝為遠程貿易之物;銅尊、銅罍、銅瓿以及玉璋、玉鑿、玉璧皆為珍稀之物,包括銅尊、銅罍的部分祭品在埋葬之前或入坑之時被砸碎,象牙也被燒燎。

  是次展覽的虎牙出土於1986年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出土長9.3厘米,「三星堆一共才出土了3顆虎牙,十分珍貴。」象牙則於2001年成都金沙遺址出土,全長172.5厘米。據悉,三星堆與金沙遺址的祭祀遺存中均出土大量象牙,其中三星堆祭祀坑發現的象牙伴有明顯燒燎痕跡,由此唐際根描述了這樣的一個畫面:「約3000年前,神秘的古蜀人祭天敬神,象牙是最珍貴的祭品之一,燒灼的象牙通過青銅樹傳到天上,祖先們看到後便露出滿意微笑。」三星堆博物館展出的國寶級文物青銅大立人,很多專家都推測他手中握的祭品很有可能就是象牙。

  玉貝於2001年成都金沙遺址出土,長1.37厘米,寬0.97厘米,現藏於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唐際根指出,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環紋貨貝中間有齒形溝槽,這種海貝只產於印度洋深海水域。根據史料記載,在印度洋北部地區,剛好流行用這種貝作為貨幣使用。因此,這些海貝有可能是伴隨貿易活動。考古學家推測,在古蜀人的生活中,海貝可能也是一種「奢侈品」,在重要的祭祀活動中與金器、玉器一起,被敬獻給天地山川、祖先神靈。

  三星堆並非外星文明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唐代詩人李白的《蜀道難》讓人對古蜀國充滿想像,這個古蜀國並非劉備、諸葛亮時期的「三國」之「蜀」,而是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大將司馬錯所滅之蜀國。

  唐際根介紹,古蜀國建於何時,已無可考。《華陽國志》等文獻記載,昔有蠶叢、柏、魚鳧、杜宇、開明氏在蜀地先後稱王。廣漢三星堆古城、成都十二橋遺址和金沙遺址、成都商業街船棺合葬墓等考古發現,揭開了古蜀國的神秘面紗:古蜀國是長期雄踞西南的泱泱大國,其存在年代相當於中原夏、商、周時期。

  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廣漢,遺址的核心是3.6平方公里的古城,祭祀坑在古城南部;金沙遺址位於成都,以發現大面積祭祀遺存聞名於世。他認為,兩處遺址時間略有重疊,總體上前者略早,後者略晚,文化內涵一脈相連,皆是古蜀國的祭祀文化的精華。

  針對有人猜測神秘的三星堆來自外星文明,唐際根認為,從三星堆的陶器可以看到,三星堆的鑄造技術和商王朝的很像,比如用陶範來做的範鑄法,還有器物的鑄金、嵌套等技術細節,和中原一致,他指出,三星堆不是外星文明,而是長江與黃河歷史對話的結果。「三星堆確實是不同時期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應該也有南亞印度文化的影響,但同時期的商文化對三星堆影響顯然更大。」

  資訊

  理解三星堆:   祭祀場景中的銅器、玉器與象牙、虎牙

  日期:即日起至10月23日(逢周一休館)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地點:深圳博物館古代藝術館(深圳市福田區同心路6號)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