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王興興。
【大公報訊】記者馬曉芳北京報道:國新辦15日下午舉行「新征程上的奮鬥者」中外記者見面會。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王興興(圓圖)、北京星河動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劉百奇等不同領域的五位民營企業家代表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冀中美共推人形機器人發展
「90後」民營企業代表王興興第一個講述自己的創業故事,他希望給人形機器人更多耐心,並期待中美在人形機器人方面共同推動與合作,「有更開放的合作生態」。劉百奇則對未來走向更廣闊浩瀚宇宙充滿信心:「我們和一些合作夥伴計劃聯合開展太空旅遊業務,希望有機會參加國家深空探測等重大專項。」
創業9年,王興興一直在為「真正地把機器人推廣到各種應用場景中」而努力,公司堅信跟通用AI一起的通用機器人必將成為未來科技的主流路線,目前行業處在相對早期階段,大家可以多給一些耐心,「未來3到5年,人形機器人應用會越來越快」。王興興在回答媒體提問時表示,中國有很深厚的生產製造和硬件功底,美國有很豐富的AI軟件生態,各有優勢,值得大家共同推動與合作,「我們希望有更開放的合作生態」。目前機器人和AI都面臨很大挑戰,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推動,大家共同把技術和產品做好,為全世界提供更好的服務。
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劉百奇將自己公司的創業內容比作往太空「送快遞」:「我們火箭的運載能力從幾百公斤到幾噸、幾十噸,對比地面的交通工具,相當於我們既有小汽車也有大巴車,未來火箭還可以重複使用,能夠大幅降低成本。」他自豪地透露,目前星河動力已完成了19次火箭發射任務,將81顆衛星送入太空,成為國內發射次數最多、成功率最高的民營火箭公司。
劉百奇表示,公司正在研發更大、更強的運載火箭,「正研製的一款火箭智神星2號,是一款大型可以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基本型運載能力達到20噸,捆綁構型運載能力達到60噸」。通過模塊化設計,不同的模塊化組合適應低軌、高軌、深空探測等不同的航天發射任務,未來隨着可重複使用技術的不斷完善,火箭也會向着智能化和航班化方向發展。他並透露,正同合作夥伴計劃聯合開展太空旅遊業務,「希望有機會參加國家深空探測等重大專項,為中國的商業航天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