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翟俊霖:一個皮雕匠人孤獨的堅守

時間:2022-03-24 11:12:45來源:大公網

翟俊霖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翟俊霖先生對於孤獨地在工作室創作這點並不在意,他早已習慣,甚至開始享受這種在孤獨中創作的感覺。

  翟俊霖,山西大同人,是一位皮雕匠。在廣東四會,有一個屬於他的小小工作室,室內十分簡潔,隻有兩張工作台、一張沙發、一張茶幾和一缸金魚。入門便可見到高掛牆上的唐卡皮雕掛畫,是他歷時半年才完成的《文殊菩薩》。整幅作品以原色保留,看上去更有歷史感,一筆一劃皆由刀刻錘擊勾勒而出,沒有一絲多餘的線條。「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從這幅作品中便可窺得他深厚的皮雕技藝。

《文殊菩薩》

  掛畫下方是他的工作台,台上有一張正在創作中的皮雕作品,旁邊整整齊齊放着一套製作皮雕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皮雕工藝繁複,涉及的工具有上千種,由於一開始做皮雕工藝的人少,皮雕工具也相對很少,於是翟俊霖根據自己的創作需求,親自製作了一套工具。即使現在可購買的工具已經很齊備,但舊一套工具還是被他保留了下來,滿滿當當的一盒,都是他曾經走過的「磨刀路」。

  翟俊霖先生在二十多歲就開始走上皮雕匠的路,祖上也是皮匠,不過並非皮雕匠,而是皮包匠。在這手握刻刀的十多年裡,自上手至今都是走的傳統路線。皮雕在中國曾經斷代,但皮雕歷史在中國源遠流長。自商周時人類便知道使用鞣製工藝等加工方法使皮轉變為革,周朝時我國就已設有專門機構從事皮革技術上的研究,先秦時期在手工藝專著《周禮.考工記》列出了三十多種手工藝,唐朝時期皮雕花紋唐草紋樣被皮雕作品廣泛採用並沿用至今,元朝史書《元史卷七十八志第二十八》中亦有皮革的相關記載:「武弁,制以皮,加漆。甲騎冠,制以皮,加黑漆,雌黃為緣……」

  而翟俊霖先生除了唐代卷草紋之外,還善於雕刻藏傳佛教主題,以及中國傳統的龍、鳳、獅、道等主題,並講究對比各朝代美學細節差距,以求突出各個紋理的藝術特點。他表示,做傳統美工需要自己找圖認真對比,這是非常費功夫的事,因此減少了走這條路的皮雕匠們。他每天大概只工作三到五個小時,餘下的時間更多就是不斷獨自思考以及在各張傳統藝術圖片中學習和比照。當問到先生通常以怎樣的方式觸發創作靈感,他毫不猶豫地回應:「我喜歡喝酒。」先生周圍的朋友也認同這一點,甚至因為他不喜歡離開工作室,而只能主動到室內陪他喝,「我們都叫他翟哥。」這正好跟「宅哥」發音相同。

  皮雕實際是一種軟浮雕藝術。皮雕技藝,最主要的就是「刻、砸、染」。翟俊霖先生隨手雕刻起一條金魚,在經過他熟練的刀刻、敲擊和上色之後,這條活靈活現的金魚隨即印在了皮革上。「皮雕上手很快,三五天即可學會。」一邊雕刻着金魚,先生一邊對皮雕學習進行解說,「但是要精通起來起來卻是一個無窮無盡的時間。」他曾經的徒弟也不少,只不過「學着學着就跑了,吃不了苦。」對此,先生也沒有責怪的意思,皮雕賺錢是比較難的事情,學徒原本就無法多起來。不過現在他依然有四個弟子,且都相當優秀,而先生本身也因為關心這項傳統文化的興衰,所以對弟子們都傾囊相授,「反而怕他們不學」。

  面對如今傳統文化的復興,先生對只要是跟皮革相關的東西都略有所識。在漢代之前,鐵鎧還沒出現,甲就是用皮做的,按照人體身上的部位,把皮革裁製成按身體活動的皮革片,在其表面塗漆、打孔,以一層或兩層用繩編連成皮革護甲。皮甲因其更為貼合人體部位,所以更好活動身體,並且牢固耐用。他說道,現在中國年輕人留下以銅鐵為主題的鎧,主要還是因為成本比較低,皮革相關的甲,最大成本是手藝,而真正能夠製作皮革護甲的匠人太少了。他拿出一件親自製作的臂甲,並戴在手上。臂甲紋理細節出眾,色澤為紅,點綴以綠,嵌有銅片,正是中華藝術傳統的美工。

臂甲

  皮雕藝術,是我國傳統藝術領域的一塊美玉,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經濟價值。皮雕技藝的珍貴性,在於它的「不可替代」,只能手工雕刻,用手去感受每一處的力度與輕重。翟俊霖先生始終認為,老祖宗的東西是不能丟掉的。他緊握匠人的精神,堅持成為皮雕匠,不在意因長期皮雕而造成的腰頸病痛。在過去,先生曾經放棄過皮雕,去做裝修工人、美工壁畫,但最終還是放不下皮雕,重新拿起了刻刀成為皮雕匠。對他來說,守住初心和持之以恆,才是真正的匠人精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