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洋為中用續民樂 嶺南香江蝶影頻

時間:2019-05-26 03:02:12來源:大公報

  圖:2009年俞麗拿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親自演繹《梁祝》

  《梁祝》「洋為中用」的成功,啟發其他樂團探索傳統音樂民族化的課題。一個最著名的例子是北京中央樂團把京劇交響化,創作出交響詩《穆桂英掛帥》。那是該團樂師們南下廣州巡演,在火車上的集體構思。時為一九六○年春,樂團在北京首演《梁祝》,由首席司徒華城獨奏、李德倫指揮。之後繼續把作品帶到武漢、廣州演出,其中在深圳更首次為專程過境觀賞的香港愛樂者現場演出。

  香港聽眾對《梁祝》並不陌生,俞麗拿和沈榕分別為中國唱片錄製的錄音在香港可以買到,部分港產粵語長片的配樂亦經常聽到《梁祝》片段。至於《梁祝》首次在香港的正式演出,應算是一九六二年九月「中國青年音樂家演出團」的訪港演出,節目由劉詩昆等一眾在國際獲獎的年輕音樂家擔任,其中包括由俞麗拿獨奏、周廣仁鋼琴伴奏的《梁祝》足本演出,大概是三年前何、陳試奏的二重奏版本。

  隨着「文化大革命」的爆發,《梁祝》以西洋樂器演奏封建故事,命運堪虞。引用當時的《人民日報》說:「他們在『民族化』的幌子下,精心炮製了一個黑標本──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搜羅封建文化糟粕中低級下流的音調,用西洋管弦樂把中國古代的才子佳人裝扮起來,公然為地主階級大唱讚歌,為顛覆無產階級專政大造輿論。」

  十年寒冬,《梁祝》幾乎絕跡於神州大地,海峽對岸則亦視之為「禁曲」,也遭禁演厄運。南隅香江反而蝶影頻頻,更開始了《梁祝》的第一個非小提琴版本。據已故指揮東初先生回憶,早於一九六三年間,他就將《梁祝》改編為民族樂器版本,由陳清池擔任高胡獨奏。但首位將《梁祝》以高胡協奏曲錄音的,則是國樂大師吳大江一九六八年改編的版本,由一個二十六人的散裝中西樂隊伴奏,該唱片由百代錄音,發行遠至歐美市場。

  至於原裝小提琴版本錄音包括劉元生的簡約版、林克昌獨奏兼指揮的原版,還有他的胞弟林克漢一九七八年與德國總監蒙瑪指揮香港管弦樂團的版本。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