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總被誤解為只能訴說蒼涼。但當它吟唱起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悲歌時,我們才驚覺,那兩根弦線所能承載的情感,遠比想像中遼闊。
在香港中樂團即將呈現的「弦動江南──徐慧胡琴獨奏音樂會」中,最吸引我的莫過於香港首演的《長恨歌》──這部由美國作曲家亞歷克西斯.阿爾里奇(Alexis Alrich)創作的二胡協奏曲,將開啟一場跨越文化與世紀的對話。
一個西方作曲家如何理解中國歷史中纏綿悱惻的愛情悲劇?阿爾里奇給出的答案是:以音樂穿越時空,用二胡的歌唱性描摹貴妃的千般情態,更以交響化的筆觸刻畫安史之亂的時代巨浪。在她筆下,二胡不再是單一音色的樂器,而是能夠同時展現柔美與戲劇張力的敘事者。
這場中西對話的詮釋者徐慧,是香港中樂團的署理二胡首席。她出身中央音樂學院,扎根於香港這座東西交融的城市。由她來演繹《長恨歌》,恰似為這部作品找到了理想的載體──既能把握中國傳統音樂的韻味,又具備與西方音樂語彙對話的修養。
聽慣了香港中樂團氣勢如虹的交響樂,分外期待徐慧的胡琴獨奏「弦動江南」,除了《長恨歌》,還想聽《二泉映月》的蒼涼和《氣衝霄漢》的鏗鏘,想聽《如來夢.火》的玄思和《心香》的澄明。只需一場音樂會的時間,任由徐慧的弓弦引路,讓二胡的可塑性如摺扇般層層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