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古聞港食/益氣番薯粥\蕭欣浩

時間:2025-09-08 05:02:33來源:大公报

  周末再到灣仔,帶飲食文學、文化導賞團,講解、體驗保留,改遊另一路線,觀看更多日常民生飲食,呈現灣仔文化融和、多功能的其中一面。途中經過傳統糖水舖,活動後自顧去吃番薯糖水,已勾不少回憶。

  番薯煮湯甜食,也可煮粥煮飯,有益腸胃。清代《隨息居飲食譜》談到番薯的種種,文說:「甘藷,甘溫。煮食補脾胃,益氣力,禦風寒,益顏色。種類不一,以皮赤、無筋、味純甘者良,亦可生啖。凡渡海注船者不論生熟,食少許即安。磽瘠之地,種亦蕃滋,不勞培壅,大可救飢。切而蒸曬,久藏不壞。切碎同米煮粥食,味美益人。」番薯又名甘藷、地瓜、山薯,益處甚多,養胃充飢,吃過暖身、面色好。番薯種類多,味甜細軟當然好吃,古時生吃,方便遠行食用,現代不需生吃,怕難消化。

  番薯易種,古時解救饑荒,十分有效。番薯切片、切條曬乾,便於存放、攜帶,乾、鮮的番薯都可煮粥,古時常見,稻米雜番薯同煮,成本較低,飽足感強,自成風味。相類煮法,清代《閩雜記》亦提到:「漳、泉各處,富室大家,亦皆和米炊飯,日供一餐。又或釀為酒,名『地瓜燒』。或榨為油名『地瓜油』。或磨為粉名『地瓜粉』。或銼為絲名『地瓜絲』。粉可和鹽作圓煎食,絲可和糖作乾瀹食。」漳州、泉州古時以番薯煮飯,另製酒、粉、絲,現仍常見,古時煎番薯圓,現在改煎番薯餅,地瓜圓就變成新興的糖水甜食。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