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兒童醫院去年開設了一個「拒絕上學門診」。幾個月以來接診已近一萬人次。小孩子由於焦慮、壓力、霸凌等各種原因不願上學,是很多家長頭痛的問題。該門診堪稱直擊痛點。而直接使用「拒絕上學」這樣的稱謂,也廣受好評,簡潔明瞭,沒有採用「校園恐懼症」「厭學症」之類的名詞。
這讓我想起上世紀五十年代,胡適不遺餘力提倡和踐行白話文的幾樁故事。胡適過生日,親筆給前往祝壽者回覆道謝信,開頭第一句是:「昨天小生日,驚動各位老朋友。」他在大陸的兒子胡思杜迫於當時的政治壓力,站出來批判胡適。
作家王鼎鈞曾回憶:「那時候,事情一沾上胡適,大家就不好意思使用文言。」胡適從美國返台灣時,文藝界的歡迎橫幅就用白話文寫:「我們熱烈地歡迎您!」年輕人結婚,在報紙上刊登啟事「我倆結婚了」,頗有當今在朋友圈官宣婚訊的風格。
十多年前在香港某街心小公園,看到一則「不准通過」的告示,這就比「嚴禁」「禁止」「請勿」更通俗。後來回北京工作,公司要擬定一個辦公場所守則,我便依樣畫葫蘆,把「禁止喧嘩」改為「不准大聲說話」──老闆又改回「禁止喧嘩」,嫌「不准大聲說話」太俗也。
不僅形式上,內容上多一些「白話文」「大白話」更重要。前幾天,湖南衡陽某醫院招聘,誤將內部材料發布到網上,反而贏得一片喝彩。因為內部材料內容很直白,比如「外科學」備註是「有博士就不要碩士」。打開天窗說亮話,給求職者以清晰預期,打破信息不對稱,不像好些招聘啟事遮遮掩掩,猶抱琵琶,反而耽誤求職者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