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以「里」為名的街區,成為城市的新地標。比如北京、成都的「太古里」,上海的「豐盛里」,杭州的「天目里」等。有的是先鋒商業文化的時尚搭建,有些是對老舊街巷、工廠的活化改造,成功地俘獲了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人的心。
幾十年來,城市商業區的名字,經歷過不同的潮流迭代。早些年多是某某百貨、某某商城等比較直接的稱謂,購物被擺在首位。而後,某某中心、某某廣場崛起,後來又流行更為簡潔的某某匯、港、茂(MALL的諧音),商業形態日益五彩繽紛,餐飲、咖啡館、電玩、書店等等,集成在同一棟大樓裏。如今,輪到「某某里」日漸佔據C位。
「里」,本來是古代城鎮的管理單位,如唐代「里坊制」,後來逐步演變為街巷、社區的代稱。目前,全國仍然有不少知名的「里」,像廣州的三元里,煙台的所城里,北京長安街沿線的永安里,都具有不同的歷史印記。
而用在商業上的「某某里」,凝縮了商業空間設計、消費文化變遷、品牌營銷策略的一系列新潮流。從名字上來說,借用傳統意象的「里」,淡化了物慾,弱化了交易屬性,有了某種文化溯源的味道,喚起對傳統市井煙火氣的記憶。上海豐盛里的房子都是石庫門風格,重現紅灰相間的老弄堂;成都的太古里,將川西民居風格與開放式街區結合。
其實,不管什麼「里」,本質依舊是熱鬧的商業區,但「里」隱含的街巷感,卻賦予了消費者某種慢與靜的心理暗示──可以從容地徜徉在時光長廊,獲得心理上的舒適放鬆。也許就是與老友、閨密,隨意走一走,聊一聊,不必背負買東西的任務包袱。這種細膩的消費心理拿捏,營造了社群認同感,贏得了親近與共鳴,間接轉化為了商業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