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五年大學春季學期第一周就經受了嚴冬的考驗。
進入大寒後,美國小鎮的氣溫一度跌到攝氏零下三十度。之後雖然回暖,又降雪一次。坐在家裏電腦前做事,門外不時有松鼠光顧,在露台上蹦蹦跳跳,捲起尾巴在空中畫個問號。酷寒那幾天,看到牠們舔舐地面的冰塊,大概渴壞了。雪後正擔心行走不便,露台上突然飛來三隻紅衣主教鳥。探頭探腦,啾啾鳴叫,艷紅的冠羽被白雪襯托得越發鮮亮。鄰家黑貓也不懼寒意,在積雪的樹叢邊徘徊。和這些小動物一樣不怕冷的是大學長跑隊。下班後,我深一腳淺一腳,小心翼翼步行回家。雪地上迎面跑來一隊精神抖擻的運動員,個個衣着單薄,頭戴五彩繽紛的帽子。
研究全球氣候變異的科學家發現,感召大家積極行動的有效辦法不是強調事態嚴峻、生死存亡一線間,因為人需要希望才有勇氣迎難而上。過分強調災難無可挽回,人類活動是罪魁禍首,會讓原本的同情者失去參與行動的願望,因為他們感到個人過於渺小,無能為力。也有人覺得自己罪孽深重,不計後果「燃燒自己」、參與維權,甚至自殘、輕生,也不是「可持續發展」的長久之計。
那麼,怎麼才能有效應對巨大挑戰呢?專家說,首先要意識到有人與你並肩作戰,你不孤獨。就像參加合唱團,如果突感喉嚨不適,可稍作停歇,因為周圍其他人會一起發聲唱好歌。堅信「吾道不孤」的同時,該吃吃,該睡睡,細水長流,堅持到底才能度過暗夜,等到曙光。畢竟,大寒後進入「五九」、「六九」,迎來春色「當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