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會走一次「運」,這便是「春運」。當然,「春運」之「運」乃指「運輸」而非「運勢」。不過,氣數、命運變化之「運」本是從運字的「移動」本義衍生而來。而「春運」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誕生時雖指春節期間的旅客運輸,卻早就溢出交通部門工作用語,變成一道風景、一種心情、一種文化。
中國文化的世俗感很濃,但並非沒有超越性的向度,事實上,它通過把人倫神聖化來實現對現實的超越。傳統節日是完成這種神聖化的儀式,而春節無疑最為重要。在人口大規模跨區域流動的現代社會,這套儀式裏不可或缺的東西就是春運。
從離開家鄉到北京讀大學開始,我參與到春運大潮之中,算來二十多年了。成家之後,春運儀式更加複雜。我和夫人都是南方人,但一個東南,一個西南,我們曾嘗試從北京出發先去一處再去一處。那些年動車高鐵都還沒誕生,兩處老家又都不在大城市,也就沒有直達的機場,這就意味着幾天的假期大半花在了路上。後來有了孩子,拖家帶口更不方便。女兒雖渾身都是南方人的基因,卻活脫北方人的體質,耐不了南方冬天的陰冷。於是,連續好幾年,我們缺席了南下省親的「春運大軍」,改投錯峰出行的「旅行游擊隊」。
今年春節前,女兒說很想念外婆,想去外婆家過年。我們「陰陽」她是打着想念外婆的幌子,其實想念的是湘西美食。話雖如此,心裏還是有幾分孩子長大了的快慰。看來,春節的人倫內核在孩子身上「血脈甦醒」了。打開搶票軟件,排上候補隊伍,天天在群裏吆喝親朋好友「助力」……還設計了幾套空鐵聯動方案。終於有一天早上醒來,接到候補成功的喜訊,老天爺批准了取道長沙再轉湘西的方案,前後輾轉二十個小時,卻已是最優選擇。看來,今年我的春「運」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