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古文日常/自在於忘路之遠近\米哈

時間:2023-09-18 04:03:11來源:大公报

  在電視上見到某玄學家說:「凡入大運前,人必先亂兩三年。」我沒有考究他這說法的依據,但想了想,這也不無道理,至少可以達成安慰、鼓勵人的道理。只要知道有限期、有終點,人不怕迷失,更何況迷失之後,可以迎上大運呢?

  類似的遭遇,便發生在陶淵明《桃花源記》所寫的漁人身上。話說,有一名漁人撐着船,沿着溪流而走,「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漁人見「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便繼續往前走,走出桃林,到了溪流的源頭,「便得一山,山有小口。」漁人見這山上的小洞有光,便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並找到了一個世外桃源。

  在這人間仙境,「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住了一班「先世避秦時亂」而來的村民。村民十分友善,「設酒殺雞作食」,歡迎這位外來的漁人。數天後,漁人要走了,村民送別,但囑咐漁人:有關桃花源的事,「不足為外人道也。」

  但,漁人不就是一名外人嗎?

  村民視漁人是自己人,漁人卻視村民是外人。漁人出來後,沿路做了記號,並將此事報告太守。太守派人前往尋找漁人所作的記號,卻「遂迷,不復得路」。後來,有一「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去便病死了。

  陶淵明要寫的道理,顯而易見。「忘路之遠近」的人,可以忽逢桃花源;有計劃與路線去找桃花源的人,又可以「遂迷,不復得路」;一個有識之士要去找桃花源,更可以是徒然。

  換言之,迷失,不一定是壞,還可能找到喜出望外的結果。相反,凡事謀算,滿有準備,也不見得一定不會迷失。

  所以,怎樣才可以在迷失之中找到桃花源呢?答案可能是「不知道」,也可以是「隨緣」,但可想而知的是:如果一個人,像那漁人一樣忘恩負義,沒有心存善意,哪怕他曾經憑運氣一睹桃花源之美好,也不可能重回,更遑論引領別人到達。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