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的電影《奧本海默》,除了普通版本、IMAX版本之外,還有據說整個亞洲只有香港才有的三十五毫米菲林版。我自然要選擇三十五毫米菲林版啦。但沒想到的是,點開售票APP一看:全港僅有的幾個提供三十五毫米菲林版的戲院一片紅色,即使是工作日的下午也幾乎全員滿座,好不容易才買到一個還算過得去的位置。
就我自己而言,能集中精神去感受菲林版特殊之處的也就是電影前幾分鐘,很快我就被電影的劇情所吸引,投入到菲林所承載的故事之中去了。但即使不用特別留意,菲林特有的色澤、抖動與顆粒感始終存在,投射在視網膜上竟生出一種淡淡的感動。想來幾十年前,戲院裏放映的電影全部都是菲林版的,而短短幾十年間,數字放映大行其道,以至於以菲林放映的電影反倒「物以稀為貴」一票難求了。
就好像在今天這個電子郵件、即時通訊的時代,收到一封好友寄來親筆信的感覺;又好像在電子書越來越普及的今天,泡一杯清茶,信手翻開一本紙質書的感覺:雖然承載的內容是一樣的──菲林上、數字介質上可以存儲着同樣的故事,電子郵件、信紙上可以寫着同樣的思念,屏幕上、書頁上記載着同樣的文字,但某些時候,載體本身就代表着一些值得回味的東西。
或許,在二一二三年的香港書展,絕大多數的成交量都是電子書達成的,只有最受歡迎作家的最新作品,才能印刷在紙上,裝訂成冊,以限量版紙質書的形式進行發售。提前預約、先到先得這些常規性的營銷手段已經無法滿足熱情高漲的讀者,只有攪珠「中獎」的幸運兒才能獲得購買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