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集《幸福摩天輪》中,尋人服務機構「恩明社」的組長魯sir(蔣志光飾),喜歡坐巴士兜風。每逢下屬遇到情感挫折或心理困擾,他便帶對方乘坐巴士。在他看來,巴士就像是一部充電器,坐到巴士上,看着街上的芸芸眾生,心情就很平靜,有什麼問題,也就可以得到答案。
這番理論甚合我心。我亦算是個巴士控。我不愛開車(技術差也是原因之一),總覺得不夠從容,需時時關注路況;的士則是社恐患者的災難,而且兩者視線都太低,需仰視城市。至於地鐵,視野又是閉塞枯燥的。
巴士的高度、速度,以及情緒上的寬鬆度,就都好像Goldilocks一樣「剛剛好」。不必擔心迷路,不必顧慮路況,巴士司機也不會像某些的士司機那樣噓長問短,可以專心地胡思亂想。坐在巴士(尤其是上層)上,俯視着腳下不斷變換的風景。一會兒是城市的霓虹燈和摩天輪,一會兒可能又是遠山暮靄依稀、近林疏落有致。風景在流動,思緒在流動。
每到一個地方,坐巴士,就成了必修課。就拿夕陽下的巴士來說,曾見過薄扶林的「鹹蛋黃」,故宮角樓閃耀的金光,也有兩大洲之間的馬爾馬拉海面蕩漾的餘暉,有北非乾裂顛簸的鄉村道路旁,老牛在乾草堆中間閒卧。
車窗猶如一個屏幕,窗外就是一座大舞台。路上的每個人,或行色匆匆,或慢慢悠悠,都在用腳步描畫着自己的生活軌跡。每一條軌跡都是個人獨一無二的一幕正劇。但軌跡不斷偶然地交叉,彷彿形成了密密麻麻的光點,如同一幅印象派的畫作。又好比在不停旋轉老式收音機的旋鈕,不同的頻道都在按部就班地播放,卻串成了一段沒有邏輯的混響。然這種雜亂無章、應接不暇,恰恰能讓正襟危坐的心理,放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