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廚王們玩起文字遊戲,才是最讓人頭疼的。這意味着在「吃」這個動作之前,要先費點腦細胞去理解,比如動輒就出現的「髒髒」款,從「髒髒奶茶」到「髒髒包」、「髒髒小貝」,這大概是千百年來,「髒」字地位最高的一次,從前人們避之不及,現在只要對上眼,就意味着歡暢放縱的卡路里之旅。
所謂的「髒」,在表象之下還大有文章,如果有嚴謹的美食家非要死磕一下,估計能寫出一篇千字長文。一言以蔽之,「髒」只是外衣,其中靈魂各有千秋。絕大多數披着黑色外套的甜品,都能用「髒」來命名,至於成分,從黑糖到咖啡、可可,廚師們的心思,還很難猜。
陣營裏第一個出現的,毫無疑問是「髒髒奶茶」。當年人手一杯的網紅選手,主要成分是黑糖,配以「珍珠」做點綴,據說一杯正宗的「髒髒茶」,要看杯壁上掛着的花紋是不是夠炫,以此成為鏡頭下眾人「點讚」的焦點。代價是甜到憂傷,濃到可媲美飯食,可即便如此,行色匆匆的人們還是會買一杯,用糖分緩解自己焦慮的心。接下來搶佔「輿論焦點」的,當屬「髒髒包」和後起之秀「髒髒小貝」,前者還算規矩,從韓國舶來之後也沒忘初心,不管哪個品牌,都是大同小異的「巧克力可頌」,唯一能區分的是可可粉的厚度和細膩程度,決定了吃下去之後的窘態大小,以及烘焙師傅有多慷慨。到了今年,戰場更加混亂了,單說一個「髒髒小貝」,就有咖啡、可可、奧利奧三種口味,確實都很「黑」,味道也各花入各眼,難分高下。但不管哪一種「髒」,在打開盒子的那一刻,你都會聽到整整齊齊按下手機快門的聲音,在陽光下顯得相當「別致」,每每都讓老一輩人恍然大悟,這,大概就是「髒」的儀式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