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接連遇上倒霉事,受傷、信用卡被盜用、家中電器突然失靈損壞,頭頭碰着黑。別人為給予安慰,說:「既然不如意的事已多次發生,必定否極泰來」,旁人此時再補一句:「事不過三,往後的事不會再差了。」
「塘邊鶴」好一句「事不過三」,讓倒霉者聽後釋懷,可是他們都不知道那成語並非用來概括厄運出現的機率,與「禍兮福所倚」亦沾不上關係。相反,「事不過三」帶警告語氣,實指不當的事不應連做三次,須盡快撥亂反正,改過遷善。然而,「塘邊鶴」的話錯得來也派上用場,讓人覺得舒服,不再就連番失意鑽牛角尖,某程度也算急中生「智」,雖曲解原意,卻誤打誤撞讓心煩意亂者得到正能量。
不少約定俗成的用語也會出現「三」這個數字,「事不過三」、「三三不盡」、「三五知己」,甚至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等,當中的「三」都不是指實數,而是代表多次或多數的意思。人生在世,就有事情不斷發生,各人有不同的遭遇,總不會每天都順境。挫折、失敗、跌倒、碰壁,一生中又何止三次,甚至一天也不只三次,要細數詳述,肯定三天三夜也不足夠。若凡事耿耿於懷,一味記着有多少次失望、有多麼不如人、有多少缺欠,永遠放不開懷抱,覺得自己運程不好,只會距離幸福越來越遠。試問自甘以負能量包裹自己的人,又如何重新振作與否極泰來呢?
凡事一體多面,許多人都清楚是什麼意思,然而能否真正在不順遂的境遇中從好處着眼思考,積極自我開解,最後精明地轉危為機,或是開懷地化悲憤為食慾,都取決於個人的心態和意志。正如「塘邊鶴」那句「事不過三」,或可視為對人有正面作用的開解,故此只要學會在低谷中尋找出路,在傷痛中數算恩典,踏實地解決困難,就不會在意自己是否交上厄運,更不必浪費時間長嗟短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