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中世紀至文藝復興早期的傳統中,季節因田間勞作的習慣而被分為六季,其中夏天被細分為六七月的初夏和八九月的夏末,並在文藝復興時期尼德蘭繪畫大師老彼得.勃魯蓋爾著名的六幅季節組畫中有所表現。被譽為「農夫勃魯蓋爾」的老彼得留下了數幅記錄尼德蘭農民在夏末收割麥子的畫面,而其長子小彼得.勃魯蓋爾則在藝術生涯中不斷複製父親的名作。風俗畫《夏天》便是他根據父親的版畫作品所臨摹的。
正值夏末,本周所推薦的由美國VOX Records公司發行的專輯便是以此作為封面,唱片收錄了演繹德奧作品的權威德國指揮大師奧托.克倫佩勒執棒維也納交響樂團所灌錄的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田園》。
身為西方風景畫的先驅之一,老彼得.勃魯蓋爾採用近乎於北宋郭熙「三遠法」中「平遠法」的視角,結合以畫面兩個底角向畫中延伸的焦點透視構圖,將文藝復興時期尼德蘭地區農民在夏日勞作時的真實場景呈現給觀者。其子小彼得將父親的單色版畫採用了鏡像複製,並將畫面賦予了能和父親畫作「以假亂真」的色彩。
《夏天》右上角遠景的用色既符合達.芬奇所提出的「空氣透視」原理,還和我國青綠山水有着異曲同工之妙。以S型向遠方綿延的河流強化了畫面的透視縱深,低飽和度的用色還和左側山坡上的金黃色麥田形成鮮明對比。前景的農民們或全神貫注地割麥拾穗、或席地而坐捧罐暢飲;遠端還有幾位背着成捆麥子的人正向村鎮走去。畫中忙碌卻純樸的農民生活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貝多芬的第六《田園》交響曲,遙想「樂聖」曾在首演節目單上寫道「鄉村生活的回憶,寫情多於寫景」。反觀老勃魯蓋爾父子農民主題的風俗畫,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碟中畫」《貝多芬第六「田園交響曲」》/《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