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人與歲月/「斷捨離」淺議\凡心

時間:2022-06-24 04:24:43來源:大公报

  「斷捨離」概念來自日本瑜伽界,後發展成對物質的態度: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事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在物慾橫流、享樂至上的世界,其主張不失為一股清流。

  越來越多現代人回歸了反璞歸真,體現在生活從簡與注重環保:家居裝修簡單,家庭物品實用;衣着捨棄了誇飾之風,着意樸素之美;日常出行多以步代車……

  「斷捨離」更多地聚焦家庭物品:斷了對時尚衣物的嚮往追求,能不買就堅決不買,只求舊衣大方舒適;捨去對現存物品的眷戀,久置不用的捐出,無用的丟棄;遠離無止境的慾望追求,放下執念,過靜心安逸的日子。

  網上有許多圖片、視頻具體詮釋了「斷捨離」的生活。畫面中有的是退休的老年人,也有的是正當奮鬥之年的中青一代。有的住在深山鄉野,也有的住在鬧市中心。不了解各人背景,難作恰當評說,但他們寧靜安詳的日常狀態,甚令人羨慕。

  他們的房子因物少而顯得寬闊,窗明几淨,不沾塵埃;他們的衣着也簡樸舒適,妝容恰好;他們的吃食清淡,營養全面,製作簡易。他們也絕非孤家寡人,但只與同聲同氣、可付真心的三五摯友來往。生活看去清爽潔淨,不沾泥水。

  在我這個生命階段,餘生甚貴,更應把「斷捨離」理解成處世哲學:無能為力的事,當斷;生命中無緣的人,當捨;心中煩鬱執念,當離。

  其實中華文化一直都有「歸隱」元素,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便是「斷捨離」範本。「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是叫不少人朝思暮想的境界。

  當然,「斷捨離」也需有一定的金錢打底。未經奮鬥、口袋空空而侈談「斷捨離」,與「躺平」也就相差無幾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