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油柑,整個人就懵了,綠油油圓滾滾,像小杏子,也像膨脹透明的大葡萄。更讓人猝不及防的是它的走紅速度,比一陣風吹過還要快,從名不見經傳到鋪天蓋地,從奶茶界起步氣勢洶洶席捲各處,小眾包圍主流的玩法讓它摸了個透。還時不時配有「刮油」「減肥」等標籤,於是秋天雖然過去了,但油柑的春天,卻真的來了。
光說這個水果本身,其實一點也不好吃,又酸又澀,堪比一道酷刑。從前的冷門也有「冷」的道理,雖然歷史很久遠,但過程中多是以藥材見長,除了藥用,少部分地區也習慣把它做成果脯、或者用糖水泡醃,總之就是影子殺手,別說沒有出鏡率,就連關注度都少得可憐。再加上耐旱耐貧天生帶有糙勁,掛果期長,基本不需要人工管理,也能坐享豐收。當然,從前沒有哪個果農會為油柑豐收心生歡喜,但架不住風水輪流轉,奶茶界的加工和「頓悟」,不但讓油柑風頭無兩,更讓一大片土地,都成了「寶地」。
這就要說回油柑的「變身」過程了。說油柑難吃,是因為入口的味道非常清奇,讓人印象深刻。這股澀味是源於果實裏極高的單寧成分,說白了跟喝紅酒異曲同工。但如果挺過一陣的苦澀,就會有漫長渾厚的回甘鋪開,滿口生津。這種神奇感也不是第一天被人發現,潮汕人樂於用油柑配茶的傳統早已有之,只不過奶茶品牌靈機一動,想到將油柑打碎過濾混合入茶,加上糖漿、檸檬就完成大作。跟生食相似,油柑檸檬茶的口味也有初喝微澀,再品餘甘的特點,屬於讓人能一喝就驚艷的類型。夏天解暑、秋天降燥,齒頰間回味無窮。只不過這瓶茶需趁新鮮進肚,否則擱置太久出現沉澱,溫潤的貴公子就會被打回原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