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文藝中年/《低音大提琴》\輕 羽

時間:2021-10-19 04:28:22來源:大公报

  表演藝術門類主要就是戲劇、舞蹈、音樂和戲曲,我對每樣表演都深感興趣。現代劇場創意非凡,並以導演作為中心將各種不同表演融合交錯,結合成嶄新的表演模式。然而,以什麼手法來融合都沒有問題,最重要是結合的元素能夠互相配合,和衷共濟,方能讓受眾的心底深處得到共鳴。

  以音樂為例,新一代香港觀眾或許並不太認識廣東音樂,更甚是不懂欣賞粵劇粵曲。有些年輕人甚至認為粵樂老土陳舊,嗤之以鼻。以香港的粵劇為例,其實該戲種甚是新潮,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名伶薛覺先已開始引入小提琴作為自己的伴奏樂器。小提琴於戲班稱為「梵鈴」,其後薛覺先再引入薩克管,即是「色士風」,以致其他粵劇演員亦引入不同西洋樂器,例如爵士鼓、木琴,甚至電結他,令到當時的粵劇曲式添上姿采,觀眾感到嘖嘖稱奇。

  據說當時的戲班要引入西樂,其中一個原因是中樂本身較缺乏低音樂器,樂譜的旋律並不平均。可見一向並不被人重視的低音,有其絕對的作用。

  一九九五年的香港藝術節曾經演出一齣粵語獨腳戲名叫《小男人拉大琴》。該劇來自一個翻譯劇本,原本被譯成《低音大提琴》,故事講述一個交響樂團的大提琴樂師,如何面對生活、工作、感情和自己的人生。大提琴就好像樂師的伴侶,與樂師一起渡過艱難的歲月。一個大型交響樂團會有不同的演奏樂器,每件樂器都是重要組成部分。大提琴雖然外形較龐大,但作為和鳴樂器,有時難免被忽略。該劇以此作為寓意,任何人或器具都有其獨特作用,有其社會功能和位置。除此之外,動人心弦的樂曲都會具備完整音階,高中低音同樣重要,互相支援和配合,方能成為美妙的音樂。社會亦如是,各人互相尊重,相互包容,方可譜出和諧的樂章。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