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閒性閒情/古代石刻的瑰寶\李英豪

時間:2021-06-25 04:24:46來源:大公報

  我國各地的古代石窟藝術,使人目不暇給;雕刻師開山鑿石、摩崖造像盈千上百的魄力,着實不可思議。位於四川重慶西北(成都的東南部)的大足石刻,別成一格,佔石刻藝術重要的地位。其摩崖造像五萬多尊,分佈七十餘處;以北山和寶頂山為精華所在,既集中,規模也最宏大,而且保存完好,屬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足石刻始鑿於唐高宗永徽年間(公元六五○年至六五五年),經歷五代,終於南宋末期。大多數為佛教造像,也有儒、道者。附圖就是晚唐北山的《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局部),以坐蓮菩薩為壁飾小小佛龕,內容十分豐富,人物多達五百三十九個,皆古樸洗煉,線條流鬯,無不栩栩如生。龕上部刻西方淨土盛況,雲間天樂齊鳴,古樂器廿多種,飛天起舞,青雀翱翔。北山龕窟相連,密如蜂房;造像的石岩長約三百米,幅幅構圖簡練,寓意明確,層次分明,空間感強,使人覺得天上人間如渾然一體。佛灣的五代作品,卻多風化嚴重;但宋代所刻者大都完好,人物個性鮮明,體態優美,不但富藝術色彩,而且更接近當時社會的生活面貌和情趣。寶頂山的經變故事亦從現實中蛻變而成,是南宋僧人趙智鳳所營建的密宗道場。層巒疊嶂的前崖後洞,雕琢佛像一萬多尊,內容銜接,宛如巨型的連環畫。峽谷中的大佛灣,有宏偉無比的《釋迦涅槃圖》,千多年前雕的巨型卧佛,長逾三十一米,右肩陷地裏,腳隱沒於南崖,可說形具而意未盡。從前在斯裏蘭卡所見的石刻大卧佛(同屬側卧),與之相比,刻工和意境可說瞠乎其後。

  大足石刻和山西大同雲岡石窟與河南洛陽伊河兩岸的龍門石窟風格明顯不同。北魏文成帝時(公元四五二年)下詔開鑿武州山雲岡石窟,雕造的巨大佛像,形象須跟皇帝一樣,臉相豐滿,造型雄偉,身軀魁梧;雕法大多受當時亞洲西南部犍陀羅武和笈多式影響。龍門石窟開創於北魏孝文帝遷都前後(約為公元四九三年)。大佛像盤螺形髻、秀目細眉,微笑但莊嚴;但菩薩像卻婀娜多姿,上身多裸露,衣飾輕薄;造型與刻畫俱漢化不少。大足石刻更中國化,形象文靜溫和,如亭亭玉立,衣帶飄揚,纓絡珠寶華麗,顯得更人性化;而刻工甚精細,現形現質,刀法骨法俱在。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