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有三急」。「三急」究竟是哪三急,有幾種說法,但不管哪些說法,都不離填腹、如廁、睡眠這些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現代社會,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有的時候,比起這「三急」還要急。我概括一下,最急的也有三種,是為「新三急」。第一急是手機沒電。早在二○一八年,我們國家的手機用戶總數已超過十五億戶,比人口數還多,即便除去太老太小不用手機的人群,人手一機,幾成現實。而在手機技術的發展軌跡上,電池續航始終是個短板。既然手機已是人與人聯繫最重要的紐帶,手機沒電自然也就成了最可怕的魔咒,怎不令人着急。
第二急為身邊斷網。手機在生活中至高無上的地位,經常是因為它是聯入互聯網的端口。目前最新的數據,我國網民規模九點八九億,其中手機上網多達九點八六億。對於許多人而言,斷網是毀滅性的災難,遠比斷炊更令人心慌,在緊急指數上能超過斷網的或許隻有斷氧,也就是窒息了。
第三急則是快遞不應。手機也罷,上網也好,雖然把人緊密地聯繫起來,但畢竟還只是一種虛擬的連接。在這種連接裏,我們可以歡快地聊天,互相發送甜蜜的表情、親熱的語音,或者派送紅包,但還無法實現實物的交換,譬如想送一件禮物表達心意,總不能拍個圖片發給對方。於是,快遞的意義超越了購物行為的經濟內涵,而獲得社交層面的情感價值。因此,等快遞,也就成了現代人焦慮的重要來源之一。而如果因為各種原因,該準時送到的快遞卻被延遲或誤送到了別處,甚至丟失,給人帶來的心焦是可想而知的。
在商業社會中,需求催生着產業,更何況是急迫的需求。「新三急」也催生着新生意,比如餐廳、旅店隨處可見的共用充電寶,還有隨身WiFi,都是例子。我居住的樓下最近新開了家「快遞超市」,自助收發快遞,也正是「三急經濟學」的體現吧。